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论文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三、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媒 | 第18-31页 |
第一节 近、现代知识分子与传媒的关系 | 第18-23页 |
一、传统与现代的重叠:新式知识分子概说 | 第19-21页 |
二、"公共"的产生:传媒的近、现代发展趋向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公共交往疏义 | 第23-27页 |
一、理论意义上的公共交往 | 第23-25页 |
二、社会身份的认同: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报人 | 第27-31页 |
一、"出"与"入"的彷徨 | 第27-28页 |
二、报人典型张季鸾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张季鸾公共交往的形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 第31-57页 |
第一节 学缘:张季鸾公共交往的基础 | 第31-34页 |
一、入主《大公报》前的交往描述 | 第31-32页 |
二、以学缘为始的新记《大公报》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业缘:张季鸾公共交往的依托 | 第34-40页 |
一、碰撞中的共鸣:张季鸾与民国名记者的交往 | 第35-38页 |
二、双向的交流:大公报社内的新闻职业化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政界交往:张季鸾公共交往的指向 | 第40-50页 |
一、求同存异:张季鸾与国民党高层 | 第41-46页 |
二、理性的接触:张季鸾与共产党 | 第46-50页 |
第四节 学界交往:张季鸾公共交往的拓展 | 第50-57页 |
一、议政群体的集合——《大公报》与"星期论文"作者群体 | 第50-53页 |
二、文艺公共空间的营造——《大公报》与文化界的融合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大公报》的成长与公共交往空间 | 第57-67页 |
第一节 从同人刊物转向公共空间 | 第57-61页 |
一、《大公报》社群的积淀 | 第57-59页 |
二、《大公报》公共交往空间的延伸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日渐成熟的公共交往空间的媒介表达 | 第61-67页 |
一、稳健的政治风格:《大公报》的战时言论 | 第61-64页 |
二、公器观念的建构:《大公报》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张季鸾的双重身份与公共交往呈现 | 第67-77页 |
第一节 独立的报人与政府谋士的身份融合 | 第67-71页 |
一、追求言论独立自由的报人 | 第67-69页 |
二、有迎有拒的政府谋士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权势中心内外的公共交往呈现 | 第71-77页 |
一、权势中心外的公共交往:活跃的公共事务介入 | 第72-74页 |
二、权势中心内的公共交往:灰色的中间道路 | 第74-77页 |
结语 民国报人公共交往的环境、特色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