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难树里程碑--建国后六十年《人民日报》的灾难书写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6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报道的流变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 | 第18-41页 |
第一节、报道流变的微观历程 | 第18-34页 |
一、自然灾难事件的选取 | 第18-21页 |
二、六十年灾难新闻的历程 | 第21-34页 |
(一) 建国—1978年:灾情悄然隐匿的岁月 | 第21-31页 |
1. 建国初短暂的"正常"报道 | 第22页 |
2. 改革开放前:一段"扭曲"的灾难史 | 第22-31页 |
(1) 大跃进前夕的灾情隐匿 | 第22-24页 |
(2) 面对灾难"熟视无睹"的岁月 | 第24-26页 |
(3) 政治隐喻下的灾难 | 第26-31页 |
(二) 1978—2003:回归与反思 | 第31-33页 |
(三) 2003—2009:延续与嬗变 | 第33-34页 |
第二节、社会变迁的宏观语境分析 | 第34-41页 |
第二章 人的呈现:变异与复归 | 第41-68页 |
第一节、报道中人的梳理 | 第41-60页 |
一、身份与特征的呈现 | 第42-55页 |
(一) 英雄的时代英雄的人 | 第42-49页 |
(二) 英雄走下神坛 | 第49-55页 |
二、生命价值的呈现 | 第55-60页 |
(一) 从"人畜伤亡"到"人员伤亡" | 第55-58页 |
(二) 生命至上的时代 | 第58-60页 |
第二节、作为集体的人 | 第60-63页 |
一、人的模式:忘却了本能的坚强 | 第60-61页 |
二、人的异化:以唐山地震为例 | 第61-63页 |
(一) 饱含热泪的人民 | 第61-62页 |
(二)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民 | 第62-63页 |
第三节、作为个体的人——以汶川地震为例 | 第63-68页 |
一、人的复归 | 第63-66页 |
二、眼泪的诉说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天人关系:"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 | 第68-86页 |
第一节、"向自然开战" | 第68-78页 |
一、妖魔化的自然与狂妄的人 | 第68-71页 |
二、人与自然的斗争 | 第71-76页 |
三、人定胜天的历史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反思:"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 | 第78-86页 |
一、灾难妖魔化的延续 | 第78-79页 |
二、反思:站在大自然以内的人 | 第79-83页 |
三、走向和谐: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91页 |
一、延续与革新 | 第86-89页 |
二、思考与启示 | 第89-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