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治理立法检视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我国雾霾治理立法演进与趋势 | 第17-30页 |
一、我国雾霾治理立法演进 | 第17-25页 |
(一)1978 年至1986年:萌芽阶段 | 第17-19页 |
(二)1987 年至1999年:雏形阶段 | 第19-22页 |
(三)2000 年至2010年:转型阶段 | 第22-23页 |
(四)2011 年至今:瓶颈突破阶段 | 第23-25页 |
二、我国雾霾治理立法趋势 | 第25-30页 |
(一)对雾霾特殊性的认知逐渐清晰 | 第25-26页 |
(二)治理范围更加全面 | 第26-27页 |
(三)治理模式逐渐科学 | 第27-29页 |
(四)日趋严重的雾霾问题对立法提出新挑战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立法主体扩容带来的重复立法问题 | 第30-35页 |
一、立法主体重复立法的表现 | 第30-32页 |
(一)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重复 | 第30-32页 |
(二)地方立法之间重复 | 第32页 |
二、导致重复立法的原因 | 第32-35页 |
(一)地方部分立法者知识结构偏差 | 第33页 |
(二)地方立法权限范围不明确 | 第33-34页 |
(三)立法责任追究机制缺失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 第35-42页 |
一、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不足的具体表现 | 第35-38页 |
(一)立法调研和听证走形式 | 第35-37页 |
(二)非理性的舆论压力左右立法活动 | 第37-38页 |
二、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不足的原因 | 第38-42页 |
(一)“囚徒心理”挫败公民积极参与性 | 第39页 |
(二)信息不对称阻碍公民知情权 | 第39-40页 |
(三)个体缺乏行动力 | 第40-41页 |
(四)缺乏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与组织保障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立法内容可操作性欠缺的问题 | 第42-49页 |
一、立法的二元价值取向在实践中难以共兼 | 第42-44页 |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 | 第42-43页 |
(二)政绩驱动加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 第43页 |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难使得环境利益难以兼顾 | 第43-44页 |
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存在困难 | 第44-46页 |
(一)区域联防联控的发展现状 | 第44-45页 |
(二)区域联防联控落实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三、市场调控手段尚不成熟 | 第46-49页 |
(一)运用市场调控手段的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二)市场调控手段尚不成熟的原因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完善雾霾治理立法的对策 | 第49-58页 |
一、加强监管重复立法乱象 | 第49-51页 |
(一)健全立法审查机制 | 第49-50页 |
(二)成立雾霾治理立法调查研究委员会 | 第50页 |
(三)规范立法权力分配模式和运行模式 | 第50-51页 |
二、多方协调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 第51-54页 |
(一)公民及社会组织发挥外部协调作用 | 第51-52页 |
(二)立法者着力完善内部机制 | 第52-54页 |
三、加强立法可操作性 | 第54-58页 |
(一)强化立法对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 | 第54-55页 |
(二)强化市场调控手段 | 第55-56页 |
(三)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