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第12-17页
        1.3.1 理论研究第13-15页
        1.3.2 实证研究第15-16页
        1.3.3 实务操作研究第16页
        1.3.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第16-17页
    1.4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第17-18页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第2章 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原理第19-24页
    2.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第19页
    2.2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第19-21页
        2.2.1 资产重组原理第19页
        2.2.2 破产隔离原理第19-20页
        2.2.3 信用增级原理第20-21页
    2.3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与交易结构第21-22页
    2.4 国内资产证券化主要类型第22-24页
第3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及问题第24-44页
    3.1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第24-29页
        3.1.1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概况第24-28页
        3.1.2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特点第28-29页
        3.1.3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不足第29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业务动机第29-33页
        3.2.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业务的必要性第29-31页
        3.2.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SWOT分析第31页
        3.2.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效应机制第31-33页
            3.2.3.1 流动性效应机制第31-32页
            3.2.3.2 安全性效应机制第32页
            3.2.3.3 盈利性效应机制第32-33页
    3.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第33-44页
        3.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第33-34页
        3.3.2 重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分析第34-42页
            3.3.2.1 重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分析第34-35页
            3.3.2.2 重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分析第35-36页
            3.3.2.3 重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分析第36-42页
        3.3.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为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44-49页
    4.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第44-46页
        4.1.1 互联网金融发展原因第44-45页
        4.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第45页
        4.1.3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第45-46页
    4.2 互联网金融为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46-49页
        1、政策机遇第46页
        2、模式优势第46-47页
        3、监管挑战战第47-48页
        4、发展思路第48-49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第49-57页
    5.1 项目概况第49-54页
        5.1.1 交易结构第52-53页
        5.1.2 增信措施第53-54页
    5.2 效应评述第54-55页
        5.2.1 流动性动机第54页
        5.2.2 安全性动机第54页
        5.2.3 盈利性动机第54-55页
    5.3 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案例对比第55-56页
    5.4 案例启示第56-57页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对策第57-62页
    6.1 互联网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战略意义第57-58页
        6.1.1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第57页
        6.1.2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的有效手段第57页
        6.1.3 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必然选择第57-58页
    6.2 互联网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对策第58-62页
        6.2.1 扩大基础资产范围,完善业务模式创新第58-59页
        6.2.2 提升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完善产品收益曲线第59-60页
        6.2.3 建立风险自留豁免,完善风险隔离机制第60页
        6.2.4 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创建OTC做市机制第60页
        6.2.5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完善信息披露体系建设第60-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就读MBA期间发表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