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东北老工业基地 | 第11页 |
1.2.2 国有企业改革 | 第11-12页 |
1.2.3 混合所有制 | 第12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 第17-19页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 第17页 |
2.2.2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19-33页 |
3.1 东北三省生产总值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3.2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3.3 东北三省财政收支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3.4 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3.5 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6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和资源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7 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8 东北老工业基地科研投入及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3.9 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4.1 表层问题 | 第33-35页 |
4.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 第33页 |
4.1.2 产业多而散,缺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33-34页 |
4.1.3 企业创新意识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 第34页 |
4.1.4 大量劳动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 | 第34页 |
4.1.5 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环 | 第34-35页 |
4.1.6 地方政府等相关权力部门的失职及渎职行为 | 第35页 |
4.2 实质性问题 | 第35-38页 |
4.2.1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 | 第35-37页 |
4.2.2 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大 | 第37-38页 |
第5章 国内外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 | 第38-41页 |
5.1 国外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 | 第38-39页 |
5.1.1 调整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 第38页 |
5.1.2 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旅游业 | 第38-39页 |
5.1.3 国家与政府大力支持,与企业互相合作 | 第39页 |
5.2 国内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成功经验 | 第39-41页 |
5.2.1 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 第39-40页 |
5.2.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 第40页 |
5.2.3 由工业中心转向经济中心,增强辐射能力 | 第40页 |
5.2.4 以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依托,提高创新能力 | 第40-41页 |
第6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6.1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与提升的目标 | 第41页 |
6.2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与提升的具体对策 | 第41-46页 |
6.2.1 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41-42页 |
6.2.2 化解产能过剩,培育经济增长动力 | 第42页 |
6.2.3 以市场机制为引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第42页 |
6.2.4 简政放权,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 第42-43页 |
6.2.5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43页 |
6.2.6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第43-44页 |
6.2.7 高度重视人力资本问题 | 第44页 |
6.2.8 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 第44页 |
6.2.9 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