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案例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朱烨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隐私权纠纷案 | 第11页 |
(二)任某某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人格权纠纷案 | 第11-12页 |
(三)个人信息侵权相关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个人信息的概念与范围 | 第13-20页 |
(一)“个人信息”的称谓 | 第13-14页 |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14-16页 |
1 狭义个人信息与广义个人信息的区分 | 第14-15页 |
2 狭义个人信息与广义个人信息的混淆 | 第15-16页 |
(三)Cookie的个人信息判断 | 第16-20页 |
1 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 | 第16-17页 |
2 匿名化技术的失效使得Cookie信息具有“可识别性” | 第17-20页 |
第三章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 第20-24页 |
(一)美国法中个人信息的隐私权保护 | 第20-21页 |
(二)德国法中个人信息的信息自决权 | 第21-22页 |
(三)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 第22-24页 |
1 隐私权概况 | 第22-23页 |
2 个人信息权学说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私法上个人信息权利的批判 | 第24-29页 |
(一)个人信息财产权的反驳 | 第24-25页 |
(二)个人信息人格权的批判 | 第25-29页 |
1 个人信息权的提出 | 第25-26页 |
2 对个人信息权的批判 | 第26-29页 |
第五章 我国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路径 | 第29-38页 |
(一)《民法总则》生效前的个人信息保护 | 第29-31页 |
1 以隐私权为基础的解释论 | 第29-30页 |
2 解释论上“权益”的补充 | 第30-31页 |
(二)《民法总则》第111条的个人信息保护 | 第31-33页 |
1 《民法总则》将个人信息权规制为法定的民事法益 | 第31-33页 |
2 第111条成为个人信息侵权的违法性判断依据 | 第33页 |
(三)个人信息保护仍面临的不足 | 第33-38页 |
1 损害后果的判断 | 第33-34页 |
2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4-35页 |
3 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局限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