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范保护目的 | 第13-18页 |
(一)“逃避法律追究说” | 第13-14页 |
(二)“逃避救助义务说” | 第14-16页 |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范保护目的在于救助被害人 | 第16-18页 |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具体分析 | 第18-28页 |
(一)对《解释》中“定罪逃逸”规定的理解 | 第18-20页 |
(二)对《刑法》第133条中“肇事逃逸”规定的理解 | 第20-22页 |
(三)“肇事逃逸”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认定 | 第22-28页 |
四、“逃逸致死”的具体分析——以“邵大平交通肇事逃逸案”为切入点 | 第28-36页 |
(一)“逃逸致死”的独立性 | 第29-31页 |
(二)介入因素对“逃逸致死”中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三)“逃逸致死”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33-36页 |
五、“指使逃逸”的共犯认定问题 | 第36-40页 |
(一)关于“指使逃逸”应如何定性的既有学说及不足 | 第36-38页 |
(二)“指使逃逸”中共犯问题的解决路径——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