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3.1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3.2 淹没水深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7-19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5.2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2.1 核心概念 | 第19页 |
| 2.1.1 农业洪涝灾害 | 第19页 |
| 2.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 第19页 |
| 2.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9页 |
| 2.2 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 2.2.1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洪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 | 第20-22页 |
| 3 农业洪涝灾害形成因素分析 | 第22-26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 3.2 孕灾环境分析 | 第23-24页 |
| 3.2.1 土壤特征 | 第23页 |
| 3.2.2 地形特征 | 第23页 |
| 3.2.3 地表径流分布 | 第23-24页 |
| 3.3 致灾因子分析 | 第24页 |
| 3.3.1 降雨量与强度分析 | 第24页 |
| 3.3.2 持续时间分析 | 第24页 |
| 3.4 承灾体分析 | 第24-26页 |
| 4 基于洪涝灾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26-45页 |
| 4.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6页 |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0页 |
| 4.2.1 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 4.2.2 指标量化 | 第27页 |
| 4.2.3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28页 |
| 4.2.4 指标权重计算 | 第28-30页 |
| 4.3 自然条件评价 | 第30-40页 |
| 4.3.1 高程差计算 | 第30-31页 |
| 4.3.2 面雨量计算 | 第31-32页 |
| 4.3.3 淹没危险性计算 | 第32-40页 |
| 4.4 社会条件评价 | 第40-45页 |
| 4.4.1 田间沟渠距离计算 | 第41-42页 |
| 4.4.2 堤坝等级计算 | 第42-43页 |
| 4.4.3 排涝设施缓冲区计算 | 第43-44页 |
| 4.4.4 耕地类型分级 | 第44-45页 |
| 5 基于洪涝灾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 5.1 自然条件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5.2 社会条件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5.3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6.1 结论 | 第51页 |
| 6.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