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印染废水的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1.1.1 国内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和来源 | 第12页 |
1.1.2 印染废水的特点和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印染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曝气生物滤池(BAF)简介 | 第15-18页 |
1.2.1 BAF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 第15-16页 |
1.2.2 BAF的主要形式 | 第16页 |
1.2.3 BAF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生物铁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 | 第18-21页 |
1.3.1 生物铁法的作用原理 | 第18-20页 |
1.3.2 生物铁法的应用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4-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原水水质 | 第24页 |
2.1.2 实验药剂 | 第24-25页 |
2.1.3 填料性质 | 第25页 |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2 工艺流程 | 第27-29页 |
2.3 检测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3.1 常规污染物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3.2 生物膜样品扫描电镜(SEM)预处理 | 第29页 |
2.3.3 可溶性铁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4 BAF的启动 | 第30-34页 |
2.4.1 启动方式 | 第30-31页 |
2.4.2 启动阶段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1-32页 |
2.4.3 启动阶段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32-34页 |
2.5 填料挂膜后表面生物相的SEM分析 | 第34-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零价铁-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参数优化 | 第39-52页 |
3.1 p H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1 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2 pH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pH对SO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3.2 气水比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1 气水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3.2.2 气水比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气水比对SO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HRT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1 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HR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HRT对SO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BAF反冲洗过程与滤池恢复时间 | 第47-48页 |
3.5 生物滤池Fe含量沿滤层高度变化情况 | 第48-51页 |
3.5.1 Fe~0-BAF水体中Fe含量随滤层高度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3.5.2 Fe~0-BAF生物膜中Fe含量随滤层高度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零价铁-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 第52-75页 |
4.1 p H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52-55页 |
4.1.1 pH对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2 pH对Fe~0+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3 pH对Fe~0+活性炭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 气水比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1 气水比对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 气水比对Fe~0+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气水比对Fe~0+活性炭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HRT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58-61页 |
4.3.1 HRT对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HRT对Fe~0+陶粒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 HRT对Fe~0+活性炭BAF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进水C/N对TN去除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污染物去除效能沿滤层高度变化规律 | 第62-69页 |
4.5.1 pH沿滤层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4.5.2 DO沿滤层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4.5.3 COD的去除效果沿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4.5.4 SOP的去除效果沿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65-66页 |
4.5.5 陶粒BAF中含氮化合物沿滤层空间分布情况 | 第66-67页 |
4.5.6 Fe~0+陶粒BAF中含氮化合物沿滤层空间分布情况 | 第67-68页 |
4.5.7 Fe~0+活性炭BAF中含氮化合物沿滤层空间分布情况 | 第68-69页 |
4.6 生物量沿滤层高度变化情况 | 第69-70页 |
4.7 进出水有机物变化情况 | 第70-7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零价铁和填料特性影响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 第75-84页 |
5.1 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分析 | 第75-77页 |
5.1.1 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75-76页 |
5.1.2 共有OTU及样本聚类分析 | 第76-77页 |
5.2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77-80页 |
5.2.1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77-79页 |
5.2.2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79-80页 |
5.3 不同环境样品间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 第80-82页 |
5.3.1 PCA主成分分析 | 第80-81页 |
5.3.2 三元相图分析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