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综合测度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9页 |
1.2.1 城市化 | 第9-13页 |
1.2.2 国外城市化进程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城市化进程 | 第15-16页 |
1.2.4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对比分析 | 第16-19页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2.1 城市化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区位理论 | 第20页 |
2.1.2 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21页 |
2.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2.2.1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范围 | 第21页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2.2.3 科教水平 | 第22页 |
2.2.4 资源优势 | 第22页 |
2.2.5 区位优势 | 第22-23页 |
2.2.6 研究区概况示意图 | 第23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4 模型选取 | 第24-28页 |
2.4.1 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 第24-25页 |
2.4.2 三角形模型 | 第25-26页 |
2.4.3 耦合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31页 |
2.5.1 数据标准化 | 第28页 |
2.5.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8-29页 |
2.5.3 计算综合指数 | 第29-30页 |
2.5.4 影响因子研究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城市化分析 | 第31-43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3.1.1 指标选取 | 第31-32页 |
3.1.2 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33页 |
3.2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城市化时间演变 | 第33-39页 |
3.2.1 人口城市化综合水平演变过程分析 | 第33-34页 |
3.2.2 人口城市化子系统的演变过程 | 第34-39页 |
3.3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城市化驱动因子分析 | 第39-43页 |
3.3.1 驱动因子作用力差异及其过程分析 | 第39-42页 |
3.3.2 驱动因子的阶段演变特征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城市化分析 | 第43-50页 |
4.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4.1.1 指标选取 | 第43-44页 |
4.1.2 体系建立 | 第44页 |
4.2 土地城市化时间演变 | 第44-47页 |
4.2.1 土地城市化进程分析 | 第44-45页 |
4.2.2 土地城市化综合得分演变 | 第45-46页 |
4.2.3 土地城市化子系统得分演变 | 第46-47页 |
4.3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 第47-48页 |
4.4 土地城市化驱动力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 | 第50-63页 |
5.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5.2 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 | 第52-58页 |
5.2.1 协调发展度 | 第52-55页 |
5.2.2 相对发展度 | 第55-58页 |
5.3 耦合协调等级与类型划分 | 第58-63页 |
5.3.1 时间序列 | 第58-59页 |
5.3.2 空间格局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8页 |
6.1 结论与分析 | 第63-66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63-65页 |
6.1.2 综合分析 | 第65-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6.2.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6.2.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