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论文--土工机械、挖掘机械论文--挖掘机论文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动臂能量回收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的背景介绍第10-11页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液压挖掘机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第12-18页
        1.2.1 变量泵控制节能技术第12-15页
        1.2.2 电液比例控制节能技术第15-16页
        1.2.3 多路阀组合节能技术第16页
        1.2.4 混合动力节能技术第16-18页
    1.3 能量回收技术发展现状第18-19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9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混合动力挖掘机动臂能量回收方案设计第21-32页
    2.1 液压挖掘机结构分析第21-23页
        2.1.1 挖掘机工况特点第21-22页
        2.1.2 挖掘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第22-23页
    2.2 液压挖掘机动臂液压回路可回收能量分析第23-25页
    2.3 现有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第25-28页
        2.3.1 流量再生技术第25-26页
        2.3.2 基于液压蓄能器的能量回收技术第26-27页
        2.3.3 基于电池/电容的能量回收技术第27-28页
    2.4 新型动臂能量回收方案研究第28-31页
        2.4.1 新型动臂能量回收方案的设计目标第28页
        2.4.2 新形能量回收方案的提出第28-29页
        2.4.3 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第29-30页
        2.4.4 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步骤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负载模型研究第32-48页
    3.1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运动学分析第32-36页
        3.1.1 结构运动参数的设定第32-33页
        3.1.2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第33-34页
        3.1.3 液压缸长度和关节角之间的转换方程第34-36页
    3.2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第36-40页
        3.2.1 动臂、斗杆和铲斗的重心坐标第37-38页
        3.2.2 工作装置的动能和势能第38-40页
    3.3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与动力学仿真第40-47页
        3.3.1 ADAMS简介第40-41页
        3.3.2 液压挖掘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3.3.3 液压挖掘机三维模型约束的添加第42-44页
        3.3.4 液压挖掘机虚拟样机的动力学仿真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混合动力挖掘机能量回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第48-62页
    4.1 能量回收系统液压部分建模第48-53页
        4.1.1 液压泵/液压马达模型第48-50页
        4.1.2 动臂液压缸模型第50-51页
        4.1.3 蓄能器模型第51-53页
        4.1.4 液压马达回路中的流体连续性方程第53页
    4.2 能量回收系统关键元件的选型第53-57页
        4.2.1 蓄能器的选型第53-55页
        4.2.2 回收马达的选型第55-56页
        4.2.3 发电机的选型第56-57页
    4.3 基于AMESim的能量回收系统仿真研究第57-61页
        4.3.1 AMESim简介第57-58页
        4.3.2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4.3.3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第59-60页
        4.3.4 仿真结果分析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及控制策略研究第62-74页
    5.1 系统能量回收效率研究第62-66页
        5.1.1 马达排量对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第62-63页
        5.1.2 蓄能器对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第63-66页
    5.2 控制策略及方法研究第66-71页
        5.2.1 液压马达和发电机工作模式的判断第66-67页
        5.2.2 液压马达和发电机能量回收时间的选择第67-68页
        5.2.3 比例方向阀的控制规则第68-69页
        5.2.4 加入PID控制对系统的影响第69-71页
    5.3 系统能量回收效率及能量损失分析第71-73页
        5.3.1 系统能量回收效率分析第71-72页
        5.3.2 能量损失分析第72-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渭北坮塬地区传统生土建筑的绿色技术研究--以白水、澄城地区独立式窑居为例
下一篇: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