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做市商制度简介 | 第13-17页 |
2.1 做市商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 第13页 |
2.1.1 做市商和做市商制度的含义 | 第13页 |
2.1.2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 | 第13页 |
2.2 做市商制度的核心功能 | 第13-15页 |
2.2.1 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 第13-14页 |
2.2.2 增强市场的稳定性 | 第14页 |
2.2.3 价格发现功能 | 第14-15页 |
2.3 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分类 | 第15-17页 |
2.3.1 传统做市商制度的利弊 | 第15-16页 |
2.3.2 混合交易制度的利弊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现状 | 第17-25页 |
3.1 新三板市场的地位和特点 | 第17-18页 |
3.1.1 新三板市场的地位 | 第17-18页 |
3.1.2 新三板市场的特点 | 第18页 |
3.2 新三板市场做市交易的规则 | 第18-20页 |
3.2.1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的准入 | 第18页 |
3.2.2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的退出 | 第18页 |
3.2.3 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 | 第18-19页 |
3.2.4 关于做市商的其他规定 | 第19-20页 |
3.3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市场和利益相关主体的意义 | 第20-22页 |
3.3.1 对新三板市场的意义 | 第20-21页 |
3.3.2 对利益相关主体的意义 | 第21-22页 |
3.4 现行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4.1 做市商资格垄断问题 | 第22-23页 |
3.4.2 做市商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问题 | 第23-24页 |
3.4.3 针对做市商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不完善 | 第24页 |
3.4.4 做市商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境外做市商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5-32页 |
4.1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25-27页 |
4.1.1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做市资格的准入机制 | 第25页 |
4.1.2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做市资格的退出机制 | 第25-26页 |
4.1.3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的权利 | 第26页 |
4.1.4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的义务 | 第26-27页 |
4.1.5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监管措施 | 第27页 |
4.2 英国伦敦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27-29页 |
4.2.1 英国伦敦市场做市资格的准入机制 | 第27-28页 |
4.2.2 英国伦敦市场做市资格的退出机制 | 第28页 |
4.2.3 英国伦敦市场做市商的权利 | 第28页 |
4.2.4 英国伦敦市场做市商的义务 | 第28页 |
4.2.5 英国伦敦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监管措施 | 第28-29页 |
4.3 台湾兴柜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29-30页 |
4.3.1 台湾兴柜市场做市资格的准入机制 | 第29页 |
4.3.2 台湾兴柜市场做市资格的退出机制 | 第29页 |
4.3.3 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商的权利 | 第29-30页 |
4.3.4 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商的义务 | 第30页 |
4.3.5 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监管措施 | 第30页 |
4.4 国内外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比较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完善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的路径和建议 | 第32-36页 |
5.1 由传统做市商制度向混合交易制度转变 | 第32页 |
5.2 完善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法律规定与监管体系 | 第32-33页 |
5.3 改革做市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33-34页 |
5.4 完善做市商的权利与义务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