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错带溪流沟渠水体氮磷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1.2.1 沉积物氮磷形态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2.2 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2.3 沉积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4-31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 2.1.2 溪流沟渠概况 | 第25-28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2.2.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28页 |
| 2.2.2 样品分析测定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溪流沟渠水环境评价及氨氮毒性评估 | 第31-46页 |
| 3.1 磨店小溪流水环境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 3.1.1 水质理化特征 | 第31-32页 |
| 3.1.2 水体中的氮、磷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 3.2 陶冲小溪流水环境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 3.2.1 水质理化特征 | 第34-35页 |
| 3.2.2 水体中的氮、磷的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 3.3 关镇河支渠水环境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 3.3.1 水质理化特征 | 第36-37页 |
| 3.3.2 水体中的氮、磷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 3.4 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水质评价 | 第38-42页 |
| 3.4.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 第38-40页 |
| 3.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3.5 水体氨氮暴露生态风险评估 | 第42-45页 |
| 3.5.1 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及评价 | 第46-68页 |
| 4.1 沉积物pH和有机质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 4.2 溪流沟渠磷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47-56页 |
| 4.2.1 磨店小溪流磷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 4.2.2 陶冲小溪流磷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 4.2.3 关镇河支渠磷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52-55页 |
| 4.2.4 溪流沟渠磷的生物有效性分析 | 第55-56页 |
| 4.3 溪流沟渠沉积物氮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56-62页 |
| 4.3.1 磨店小溪流氮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56-59页 |
| 4.3.2 陶冲小溪流氮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59-60页 |
| 4.3.3 关镇河支渠氮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 第60-62页 |
| 4.4 沉积物氮磷形态及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 4.5 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研究 | 第64-66页 |
| 4.5.1 单因子评价法 | 第64-65页 |
| 4.5.2 有机指数法 | 第65-6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沉积物磷的潜在释放风险分析 | 第68-78页 |
| 5.1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 5.1.1 磷吸附指数 | 第68页 |
| 5.1.2 磷吸附饱和度 | 第68页 |
| 5.1.3 磷释放风险评估方法 | 第68-69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 5.2.1 表层沉积物中磷吸附指数分布及变化特征 | 第69-71页 |
| 5.2.2 表层沉积物磷吸附饱和度及其变化特征 | 第71-74页 |
| 5.2.3 磷释放风险评估 | 第74-76页 |
| 5.3 差异性分析 | 第76-7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溪流沟渠沉积物的硝化.反硝化潜力 | 第78-88页 |
| 6.1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 6.1.1 潜在硝化速率的测定 | 第78页 |
| 6.1.2 表面硝化速率的测定 | 第78-79页 |
| 6.1.3 反硝化速率的测定 | 第79页 |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 6.2.1 潜在硝化速率及其变化特征 | 第79-81页 |
| 6.2.2 表面硝化速率及其变化特征 | 第81-83页 |
| 6.2.3 反硝化速率及其变化特征 | 第83-85页 |
| 6.3 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分析 | 第85-8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 7.2 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