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 薯蓣皂苷元简介 | 第16-17页 |
2. 薯蓣属植物资源简介 | 第17-25页 |
2.1 薯蓣属 | 第17-18页 |
2.2 资源分布 | 第18页 |
2.3 资源开发与保护 | 第18-19页 |
2.4 盾叶薯蓣 | 第19-24页 |
2.4.1 根茎特征 | 第20页 |
2.4.2 化学成分 | 第20-24页 |
2.5 穿龙薯蓣 | 第24-25页 |
2.5.1 性状 | 第25页 |
2.5.2 化学成分 | 第25页 |
3. 薯蓣皂苷元制备技术发展概况 | 第25-29页 |
3.1 直接酸水解 | 第25-26页 |
3.2 水解原位萃取 | 第26页 |
3.3 预发酵-酸水解 | 第26-27页 |
3.4 物理分离-酸水解 | 第27页 |
3.5 超声波辅助提取 | 第27页 |
3.6 加压酸水解法 | 第27-28页 |
3.7 双相酸水解法 | 第28页 |
3.8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 | 第28页 |
3.9 微波法 | 第28页 |
3.10 酶解法 | 第28-29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HPLC-UV法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 | 第32-39页 |
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试剂 | 第32页 |
1.3 仪器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4页 |
2.1 样品溶液制备 | 第33页 |
2.2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3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33-34页 |
2.3.1 线性关系 | 第33-34页 |
2.3.2 精密度 | 第34页 |
2.3.3 重复性 | 第34页 |
2.3.4 稳定性 | 第34页 |
2.3.5 加样回收率 | 第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1 HPLC色谱图 | 第34-35页 |
3.2 线性关系 | 第35-36页 |
3.3 精密度 | 第36页 |
3.4 重复性 | 第36-37页 |
3.5 稳定性 | 第37页 |
3.6 加样回收率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直接加压双相酸水解法从黄姜中萃取薯蓣皂苷元的研究 | 第39-50页 |
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2 试剂 | 第39-40页 |
1.3 仪器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2.1 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2.1.1 HPLC色谱条件 | 第40页 |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2.2 酸水解方法 | 第41-43页 |
2.2.1 直接加压双相酸水解法 | 第41-42页 |
2.2.2 直接酸水解法 | 第42页 |
2.2.3 预发酵-双相酸水解法 | 第42页 |
2.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42-43页 |
2.3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2.4 验证试验 | 第44页 |
2.5 不同酸水解方法的比较 | 第44页 |
2.6 薯蓣皂苷元的纯化 | 第44页 |
3. 结果与结论 | 第44-49页 |
3.1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3.1.1 HPLC色谱分析 | 第44-45页 |
3.1.2 线性关系 | 第45-46页 |
3.2 极差分析 | 第46-47页 |
3.3 方差分析 | 第47页 |
3.4 验证试验 | 第47-48页 |
3.5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48页 |
3.6 薯蓣皂苷元纯化结果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总皂苷提取—加压双相酸水解法从穿山龙中萃取薯蓣皂苷元的研究 | 第50-64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1.1 材料 | 第50页 |
1.2 试剂 | 第50页 |
1.3 仪器 | 第50-51页 |
2. 方法 | 第51-54页 |
2.1 总皂苷提取 | 第51页 |
2.2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2.2.1 HPLC分析方法 | 第51页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2.2.3 标准曲线绘制 | 第52页 |
2.3 薯蓣皂苷元收率的计算 | 第52页 |
2.4 酸水解方法 | 第52-53页 |
2.4.1 总皂苷提取—加压双相酸水解法 | 第52-53页 |
2.4.2 直接酸水解法 | 第53页 |
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3页 |
2.6 加压两相酸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53-54页 |
2.7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1 皂苷提取 | 第54-55页 |
3.2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3.2.1 HPLC色谱分析 | 第55页 |
3.2.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55-56页 |
3.3 单因素实验 | 第56-60页 |
3.3.1 反应温度 | 第56-57页 |
3.3.2 料液比 | 第57-58页 |
3.3.3 硫酸浓度 | 第58页 |
3.3.4 反应时间 | 第58-60页 |
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3.4.1 极差分析 | 第60-61页 |
3.4.2 方差分析 | 第61-62页 |
3.5 与传统方法比较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综合利用—加压双相酸水解法从黄姜中萃取薯蓣皂苷元的研究 | 第64-86页 |
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4-65页 |
1.1 材料 | 第64页 |
1.2 试剂 | 第64-65页 |
1.3 仪器 | 第6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5-70页 |
2.1 回收纤维素和淀粉 | 第65-66页 |
2.2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66-67页 |
2.2.1 HPLC条件 | 第66页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6页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2.3 酸水解方法 | 第67-69页 |
2.3.1 综合利用—加压双相酸水解法 | 第67-68页 |
2.3.2 传统酸水解法 | 第68页 |
2.3.3 直接加压双相水解法 | 第68-69页 |
2.4 薯蓣皂苷元收率的计算 | 第69页 |
2.5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69-70页 |
2.6 废水中COD值和TOC值的测定 | 第7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3.0 黄姜淀粉与纤维素的物理分离 | 第70-72页 |
3.1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72-73页 |
3.1.1 HPLC色谱分析 | 第72页 |
3.1.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72-73页 |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73-80页 |
3.2.1 底物用量 | 第74页 |
3.2.2 硫酸浓度 | 第74-75页 |
3.2.3 石油醚体积 | 第75-76页 |
3.2.4 反应温度 | 第76页 |
3.2.5 反应时间 | 第76-77页 |
3.2.6 搅拌速度 | 第77-79页 |
3.2.7 石油醚沸点 | 第79页 |
3.2.8 预发酵 | 第79-80页 |
3.3 三种酸水解方法的比较 | 第80-81页 |
3.4 废水中COD值和TOC值的分析与比较 | 第81-82页 |
3.5 薯蓣皂苷元的结构鉴定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6-89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二、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87-88页 |
三、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00-101页 |
附图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