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云计算、高效存储与网络服务器设计模式研究 | 第13-32页 |
·云计算 | 第13-20页 |
·基本定义 | 第13-14页 |
·特点与形式 | 第14-16页 |
·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存在形式 | 第15-16页 |
·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成长原因 | 第16-18页 |
·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商业应用 | 第19-20页 |
·高效存储 | 第20-25页 |
·传统的关系型存储局限 | 第20-21页 |
·现有的高效存储方案 | 第21-22页 |
·高效存储的典型应用 | 第22-25页 |
·Redis & Tokyo Cabinet & Flare | 第23页 |
·MongoDB & CouchDB | 第23-24页 |
·Cassandra & Voldemort | 第24-25页 |
·网络服务器设计模式 | 第25-30页 |
·概念 | 第25页 |
·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基本要素 | 第26页 |
·典型的网络服务器设计模式 | 第26-30页 |
·半同步-半异步模式 | 第27-28页 |
·领导者-追随者模式 | 第28-30页 |
·本章研究对ELC 系统的启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ELC 总框架的研究与设计 | 第32-53页 |
·总框架概要 | 第32-33页 |
·基本设计思想 | 第33-39页 |
·交叉分组思想 | 第34-35页 |
·主动式负载均衡思想 | 第35页 |
·松耦合集中管理思想 | 第35-37页 |
·多级缓存思想 | 第37-38页 |
·全量备份思想 | 第38-39页 |
·交叉分组思想的数学模型 | 第39-45页 |
·数学建模 | 第39-41页 |
·对比新旧方案的数学研究 | 第41-43页 |
·模型求解与结论分析 | 第43-45页 |
·模型评价 | 第45页 |
·总框架UML 建模 | 第45-47页 |
·用例模型 | 第45-46页 |
·序列模型 | 第46-47页 |
·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 第47-52页 |
·Supervisor 的配置分发问题 | 第49-50页 |
·Supervisor 的心跳检测问题 | 第50页 |
·Worker 单点故障问题 | 第50-51页 |
·Group Secretary 单点故障问题 | 第51页 |
·单一业务的扩容升级问题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ELC 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3-86页 |
·ELCServer 子系统 | 第53-79页 |
·模型设计与分析 | 第53-57页 |
·用例模型 | 第53-54页 |
·序列模型 | 第54-55页 |
·类图模型 | 第55-57页 |
·实现细节 | 第57-77页 |
·必选组件Group Secretary 的设计与分析 | 第77-79页 |
·Supervisor 子系统 | 第79-82页 |
·模型设计与分析 | 第80-82页 |
·用例模型 | 第80页 |
·序列模型 | 第80-82页 |
·实现简述 | 第82页 |
·SmartClient 子系统 | 第82-85页 |
·模型设计与分析 | 第83-85页 |
·用例模型 | 第83-84页 |
·序列模型 | 第84-85页 |
·实现简述 | 第85页 |
·消息子系统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对ELC 的测试与评估 | 第86-96页 |
·子系统分项测试 | 第86-93页 |
·ELCServer 子系统 | 第86-89页 |
·负载缓增时的性能测试 | 第86-87页 |
·负载激增时的性能测试 | 第87-88页 |
·业务逻辑耗时量对性能影响的测试 | 第88-89页 |
·Supervisor 子系统 | 第89-90页 |
·Supervisor 在网络收敛过程中的反应性能测试 | 第89-90页 |
·SmartClient 子系统 | 第90-93页 |
·SmartClient 在网络收敛过程中的反应性能测试 | 第91页 |
·Worker 节点失效时的容错测试 | 第91-92页 |
·Group Secretary 节点失效时的容错测试 | 第92-93页 |
·系统整体测试 | 第93-94页 |
·测试结果评估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6-98页 |
·论文的主要成果、创新与不足 | 第96-97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