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水稻遗传改良及产量性状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杂交稻及恢复系在水稻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QTL定位原理和条件 | 第16页 |
1.3.2 QTL定位群体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16页 |
1.3.3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6-17页 |
1.4 水稻QTL/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4.1 水稻抽穗期QTL/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2 水稻株高QTL/基因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3 水稻产量构成性状QTL/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亲本的表型鉴定 | 第26-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查 | 第26页 |
2.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2.2.1 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26-27页 |
2.2.2 重组自交系群体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31页 |
2.2.3 重组自交系群体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1页 |
2.2.4 产量优异株系及其亲本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31-36页 |
2.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鉴定及QTL定位 | 第37-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页 |
3.1.3 PCR扩增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7-38页 |
3.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8页 |
3.1.5 遗传图谱构建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3.2.1 重组自交系群体各性状QTL定位结果和分析 | 第39-43页 |
3.2.2 重组自交系群体各性状上位性QTL分析 | 第43-47页 |
3.2.3 qPL2-1 和qSF3-1 候选基因预测 | 第47-55页 |
3.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