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行为导向教学法 | 第12-15页 |
2.1.1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发展及概念 | 第12-13页 |
2.1.2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 第13-14页 |
2.1.2.1 合作学习,反馈提高 | 第13页 |
2.1.2.2 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 第13页 |
2.1.2.3 教师具有明确目标,善于分析 | 第13-14页 |
2.1.2.4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第14页 |
2.1.3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 第14-15页 |
2.1.3.1 启发性原则 | 第14页 |
2.1.3.2 因材施教原则 | 第14页 |
2.1.3.3 全面性原则 | 第14页 |
2.1.3.4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14-15页 |
2.1.3.5 适当性原则 | 第15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3.2.1 文献法 | 第18页 |
3.2.2 统计法 | 第18页 |
3.2.3 访谈法 | 第18-19页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19-21页 |
3.2.5 实验法 | 第21页 |
4 实验教学与结果分析 | 第21-40页 |
4.1 实验教学设计 | 第21-30页 |
4.1.1 实验的前测 | 第21-22页 |
4.1.2 实验的进行 | 第22-29页 |
4.1.3 实验的后测 | 第29-30页 |
4.1.4 实验影响因素的控制 | 第30页 |
4.2 实验前两个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4.3 实验后排球基本技术的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4.3.1 实验后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的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4.4 试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的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4.5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4.5.1 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参与动机 | 第36-37页 |
4.5.2 学生对授课方式的认可 | 第37-38页 |
4.5.3 学生对待问题的形式 | 第38-39页 |
4.5.4 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 第39-4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0-43页 |
5.1 结论 | 第40-41页 |
5.1.1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排球成绩,促进排球技术的掌握 | 第40页 |
5.1.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 第40页 |
5.1.3 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 第40页 |
5.1.4 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 第40页 |
5.1.5 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方法运用于高校排球普修课的教学上 | 第40-41页 |
5.2 建议 | 第41-43页 |
5.2.1 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统一 | 第41页 |
5.2.2 注意教师设置教学情景的适宜性 | 第41页 |
5.2.3 教师注重学生的协作团结精神的培养 | 第41页 |
5.2.4 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鼓励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 第41页 |
5.2.5 加强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使之能应用到其他学科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一 | 第45-47页 |
附录二 | 第47-48页 |
附录三 | 第48-49页 |
附录四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