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杂交后代荚粒性状QTL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野生大豆资源研究概况第13-16页
        1.1.1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3-14页
        1.1.2 野生大豆基因组学研究第14页
        1.1.3 在育种中的研究第14-16页
    1.2 大豆分子遗传分析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大豆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7-20页
    1.3 DNA标记类型第20-22页
        1.3.1 RFLP第20页
        1.3.2 AFLP第20-21页
        1.3.3 SSR第21页
        1.3.4 SNP第21-22页
    1.4 分子遗传分析方法第22-27页
        1.4.1 作图群体类型第22-24页
        1.4.2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4页
        1.4.3 QTL定位第24-27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2.1 供试材料第28页
    2.2 试验设计与性状考种第28页
    2.3 DNA提取第28页
    2.4 SSR标记分析第28-29页
    2.5 连锁作图与QTL定位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44页
    3.1 荚粒性状表型分析第30-33页
    3.2 SSR标记分析第33-35页
    3.3 连锁作图与QTL定位分析第35-44页
        3.3.1 连锁作图第35-36页
        3.3.2 QTL定位分析第36-44页
4 讨论第44-49页
    4.1 作图群体的选择第44页
    4.2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4-46页
        4.2.1 SSR标记的应用第44-45页
        4.2.2 SSR标记在群体中的多态性第45页
        4.2.3 标记偏分离现象第45-46页
        4.2.4 标记空隙与连锁群分开第46页
    4.3 荚粒性状的QTL分析第46-49页
        4.3.1 QTL定位结果第46页
        4.3.2 荚粒性状QTL集中分布第46-47页
        4.3.3 荚粒性状QTL的加性效应第47-48页
        4.3.4 可进一步研究的QTL第48-49页
5 全文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60页
附录第60-64页
    附录1 试剂的配制第60-61页
    附录2 大豆DNA提取(CTAB法)第61-62页
    附录3 8%非变性PAGE电泳、银染检测(以两个槽的量为列)第62-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真丝织物固体紫外激光表面处理
下一篇:施加外源乙烯时机对MA贮藏桃果实生理效应和风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