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相近文献述评 | 第17-21页 |
·近十年来的相近研究 | 第17-19页 |
·十七大以后的研究 | 第19-20页 |
·简要评论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 三次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理论 | 第24-42页 |
·三次产业划分的源起与发展 | 第24-31页 |
·三次产业理论的源起 | 第24-25页 |
·三次产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5-31页 |
·区域产业理论 | 第31-42页 |
·区位产业理论 | 第31-33页 |
·地域优势产业理论 | 第33-35页 |
·地域产业均衡发展理论 | 第35-38页 |
·地域产业工业中心论和非均衡发展论 | 第38-40页 |
·地域主导产业更替理论 | 第40-42页 |
3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及成因 | 第42-67页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 | 第42-46页 |
·协同的涵义 | 第42-43页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 | 第43-46页 |
·基于产业关联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第46-52页 |
·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联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 第46-50页 |
·缺乏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失败 | 第50-52页 |
·基于溢出效应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第52-61页 |
·关于产业间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 第52-55页 |
·产业间溢出效应对现代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 第55-57页 |
·地域三次产业间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 | 第57-59页 |
·三次产业间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 | 第59-61页 |
·三次产业中溢出效应的方向 | 第61页 |
·基于国家产业安全与经济稳定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第61-67页 |
·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 | 第61-63页 |
·保持国家经济平稳增长的需要 | 第63-67页 |
4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模式、引领产业、标准及影响因素 | 第67-92页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模式 | 第67-73页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应当主要以第三次产业来引领 | 第73-76页 |
·以第三次产业为主导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73-74页 |
·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应当主要以第三次产业来引领 | 第74-75页 |
·以加强产业间互动合作为主,以产业间反哺为辅 | 第75-76页 |
·衡量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标准 | 第76-77页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影响因素 | 第77-92页 |
·影响三次产业独立发展的因素 | 第79-88页 |
·影响三次产业互动合作因素 | 第88-92页 |
5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第92-139页 |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第93-107页 |
·西部地区经济的总体状况 | 第93-95页 |
·西部各省市区的三次产业分析 | 第95-100页 |
·西部地区各次产业内部发展情况 | 第100-102页 |
·西部各省份第一次产业内部结构 | 第102-104页 |
·东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状况比较 | 第104-107页 |
·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中的不足 | 第107-109页 |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必要性 | 第109-112页 |
·制约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因素 | 第112-139页 |
·制约各次产业独立发展的基本因素 | 第112-133页 |
·制约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互动合作因素分析 | 第133-139页 |
6 推动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对策 | 第139-154页 |
·找准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 第139-141页 |
·提升各次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 第141-149页 |
·加强三次产业间的互动与合作 | 第149-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后记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博士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