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第16-21页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23页 |
1.3 论文工作量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特征 | 第25-34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5-26页 |
2.2 各主要块体特征 | 第26-29页 |
2.3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2.3.1 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 | 第29-31页 |
2.3.2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 | 第31-32页 |
2.3.3 兴凯地块西缘东宁及其邻区 | 第32-34页 |
第3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期地层时代与物源:碎屑锆石 | 第34-53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3.1.1 锆石U-Pb定年 | 第34-35页 |
3.1.2 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 | 第35页 |
3.1.3 样品的采集、分选和制靶 | 第35页 |
3.1.4 锆石LA-ICP-MS U-Pb测定 | 第35-36页 |
3.2 晚古生代早期地层分布及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36-38页 |
3.3 定年结果 | 第38-51页 |
3.3.1 小兴安岭地区黑龙宫组和宝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第38-50页 |
3.3.2 佳木斯地块东缘黑台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第50-51页 |
3.4 地层沉积时限及其物源区讨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作用年代学 | 第53-87页 |
4.1 分析方法简介 | 第53页 |
4.2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的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4.3 定年结果 | 第54-84页 |
4.3.1 中-晚泥盆世火山作用 | 第54-62页 |
4.3.1.1 岩相学特征 | 第54-56页 |
4.3.1.2 测年结果 | 第56-62页 |
4.3.2 早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62-74页 |
4.3.2.1 岩相学特征 | 第62-65页 |
4.3.2.2 测年结果 | 第65-74页 |
4.3.3 中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74-79页 |
4.3.3.1 岩相学特征 | 第74-75页 |
4.3.3.2 测年结果 | 第75-79页 |
4.3.4 晚三叠世火山作用 | 第79-84页 |
4.3.4.1 岩相学特征 | 第79-80页 |
4.3.4.2 测年结果 | 第80-84页 |
4.4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 第84-87页 |
第5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 | 第87-113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87-90页 |
5.1.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87-88页 |
5.1.2 痕量元素分析 | 第88-89页 |
5.1.3 Sr-Nd同位素分析 | 第89页 |
5.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89-90页 |
5.2 中-晚泥盆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 | 第90-98页 |
5.2.1 主量元素 | 第90-91页 |
5.2.2 痕量元素 | 第91-94页 |
5.2.3 Sr-Nd同位素 | 第94-95页 |
5.2.4 锆石Hf同位素 | 第95-98页 |
5.3 早二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 | 第98-108页 |
5.3.1 主量元素 | 第98-101页 |
5.3.2 痕量元素 | 第101-103页 |
5.3.3 Sr-Nd同位素 | 第103页 |
5.3.4 锆石Hf同位素 | 第103-108页 |
5.4 中二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 第108-109页 |
5.4.1 主量元素 | 第108页 |
5.4.2 痕量元素 | 第108-109页 |
5.5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 | 第109-113页 |
5.5.1 主量元素 | 第109-110页 |
5.5.2 痕量元素 | 第110页 |
5.5.3 Sr-Nd同位素 | 第110-113页 |
第6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期次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13-126页 |
6.1 中-晚泥盆世火山作用 | 第113-118页 |
6.1.1 佳木斯地块东缘中泥盆世火山作用 | 第113-116页 |
6.1.1.1 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13-115页 |
6.1.1.2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15-116页 |
6.1.2 小兴安岭地区中-晚泥盆世火山作用 | 第116-118页 |
6.1.2.1 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16-117页 |
6.1.2.2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17-118页 |
6.2 早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118-122页 |
6.2.1 佳木斯地块东缘早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118-121页 |
6.2.1.1 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18页 |
6.2.1.2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18-121页 |
6.2.2 张广才岭地区早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121-122页 |
6.2.2.1 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21页 |
6.2.2.2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21-122页 |
6.3 中二叠世火山作用 | 第122-123页 |
6.3.1 佳木斯地块东缘中二叠世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22-123页 |
6.3.2 佳木斯地块东缘中二叠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23页 |
6.4 晚三叠世火山作用 | 第123-126页 |
6.4.1 兴凯地块西缘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123-125页 |
6.4.2 兴凯地块西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25-126页 |
第7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 第126-133页 |
7.1 晚古生代期间研究区前寒武纪古老陆壳残片的存在 | 第126-128页 |
7.2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时间 | 第128-130页 |
7.3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 第130-13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8.1 结论 | 第13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7-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