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5-29页 |
1 论文依托项目 | 第15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8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3.1 天然类比 | 第18-20页 |
3.2 固碳矿物 | 第20-21页 |
3.3 CO_2捕获量计算 | 第21-23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5.1 研究方案 | 第24-25页 |
5.2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6 完成的工作量与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 第26-29页 |
第1章 地质背景 | 第29-36页 |
1.1 地层 | 第29-33页 |
1.1.1 侏罗系(J) | 第30页 |
1.1.2 白垩系(K) | 第30-32页 |
1.1.3 新近系(N) | 第32页 |
1.1.4 第四系(Q) | 第32-33页 |
1.2 构造演化 | 第33-34页 |
1.2.1 伸展断陷阶段 | 第33页 |
1.2.2 坳陷阶段 | 第33页 |
1.2.3 构造反转阶段 | 第33页 |
1.2.4 新生代断坳阶段 | 第33-34页 |
1.3 沉积特征 | 第34页 |
1.4 含片钠铝石砂岩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第2章 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 | 第36-56页 |
2.1 骨架碎屑成分 | 第36-38页 |
2.2 胶结物与自生矿物 | 第38-45页 |
2.2.1 次生加大石英与自生微晶石英 | 第38-40页 |
2.2.2 次生加大长石 | 第40-41页 |
2.2.3 粘土矿物 | 第41页 |
2.2.4 片钠铝石 | 第41-43页 |
2.2.5 其他碳酸盐矿物 | 第43-45页 |
2.3 成岩共生序列 | 第45-49页 |
小结 | 第49-56页 |
第3章 含片钠铝石砂岩中主要的固碳矿物 | 第56-96页 |
3.1 气藏中CO_2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60页 |
3.1.1 研究现状 | 第56-57页 |
3.1.2 中、浅层CO_2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判别 | 第57-60页 |
3.2 CO_2充注对砂岩的影响 | 第60-70页 |
3.2.1 含片钠铝石砂岩与一般砂岩的岩石学比较 | 第60-64页 |
3.2.2 CO_2—砂岩相互作用实验 | 第64-70页 |
3.3 与CO_2充注有关的碳酸盐矿物 | 第70-88页 |
3.3.1 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70-75页 |
3.3.2 碳酸盐矿物的形成温度 | 第75-80页 |
3.3.3 慢源CO_2充注形成的碳酸盐矿物 | 第80-88页 |
3.4 红岗地区慢源CO_2大规模泄露的岩石学证据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6页 |
第4章 CO_2—砂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96-113页 |
4.1 软件概述 | 第96-97页 |
4.2 地质模型与模拟结果 | 第97-107页 |
4.2.1 模型建立和参数赋值 | 第97-99页 |
4.2.2 模拟结果 | 第99-107页 |
4.3 模拟结果与地质实例的比较 | 第107-110页 |
4.3.1 地层水pH值 | 第108页 |
4.3.2 储层孔隙度 | 第108-109页 |
4.3.3 矿物溶蚀、溶解作用 | 第109页 |
4.3.4 新生成矿物的类型 | 第109-110页 |
4.4 模拟局限性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第113-126页 |
5.1 CO_2的地质存储方式 | 第113-115页 |
5.2 固碳量估算 | 第115-119页 |
5.2.1 天然类似物中CO_2注入成因的碳酸盐矿物捕获CO_2量 | 第116-117页 |
5.2.2 数值模拟 | 第117-119页 |
5.3 CO_2矿物捕获能力的岩石学制约 | 第119-124页 |
5.3.1 岩石类型与成分成熟度 | 第119-122页 |
5.3.2 长石含量 | 第122-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3页 |
图版图例 | 第143-144页 |
图版 | 第144-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