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概述和相关理论政策 | 第20-28页 |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养老保险 | 第20页 |
2.1.2 最低生活保障 | 第20-21页 |
2.1.3 农村五保供养 | 第21页 |
2.2 社会养老保障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社会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2页 |
2.2.3 凯恩斯的社会有效需求理论 | 第22-23页 |
2.3 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相关制度概述 | 第23-28页 |
2.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 | 第23-24页 |
2.3.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 | 第24-26页 |
2.3.3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相关政策 | 第26-28页 |
第3章 山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概况——以涞源县为例 | 第28-38页 |
3.1 河北省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33页 |
3.1.1 涞源县经济发展情况 | 第28-31页 |
3.1.2 涞源县居民收入消费水平 | 第31-33页 |
3.2 涞源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 第33-38页 |
3.2.1 涞源县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 | 第34-35页 |
3.2.2 涞源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35-36页 |
3.2.3 涞源县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情况 | 第36-38页 |
第4章 贫困山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8-53页 |
4.1 贫困山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38-49页 |
4.1.1 家庭规模结构缩小 | 第38-40页 |
4.1.2 养老投入相对减少 | 第40-41页 |
4.1.3 传统养老观念弱化 | 第41-43页 |
4.1.4 政策制度尚不完善 | 第43-45页 |
4.1.5 基层县乡能力不足 | 第45-47页 |
4.1.6 社会化养老服务滞后 | 第47-49页 |
4.2 贫困山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成因分析 | 第49-53页 |
4.2.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的快速改变 | 第49-50页 |
4.2.2 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 第50-51页 |
4.2.3 县乡村基层政府收入低执行能力差 | 第51页 |
4.2.4 政府在农民思想意识方面引导教育不到位 | 第51-53页 |
第5章 完善贫困山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53-60页 |
5.1 巩固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地位 | 第53-54页 |
5.1.1 维护家庭养老模式的功效 | 第53页 |
5.1.2 提高农村土地保障的功能 | 第53-54页 |
5.2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 第54-55页 |
5.2.1 提升待遇标准,缩小城乡制度差异 | 第54-55页 |
5.2.2 扩大制度覆盖面,增强制度针对性 | 第55页 |
5.3 提升经办机构执行服务能力 | 第55-56页 |
5.3.1 加强经办人员规范化建设 | 第55-56页 |
5.3.2 加强农村基层经办机构配置建设 | 第56页 |
5.4 优化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配置 | 第56-58页 |
5.4.1 完善社会养老机构体系 | 第56-57页 |
5.4.2 加强人才培训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5.4.3 注重山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特殊问题 | 第58页 |
5.5 推进养老道德法律保障建设 | 第58-60页 |
5.5.1 增强社会养老道德保障建设 | 第58-59页 |
5.5.2 加强农村养老法律保障建设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