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油气地质概况 | 第19-2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4页 |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带 | 第19-21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23页 |
·地层埋藏史 | 第23-24页 |
·生、储、盖及圈闭条件 | 第24-26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24-25页 |
·储集层条件 | 第25页 |
·保存条件 | 第25-26页 |
·圈闭条件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27-46页 |
·灯影组沉积学特征 | 第27-31页 |
·灯影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27-30页 |
·灯影组地层划分 | 第30页 |
·灯影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0-31页 |
·灯影组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1-37页 |
·概述 | 第31-32页 |
·藻白云岩 | 第32-34页 |
·晶粒白云岩 | 第34-35页 |
·砂屑白云岩 | 第35页 |
·硅质白云岩 | 第35-36页 |
·砂质砂屑白云岩 | 第36-37页 |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37-45页 |
·原生孔隙 | 第37-38页 |
·次生孔洞 | 第38-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灯影组白云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46-65页 |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46-48页 |
·同生-准同生成岩阶段 | 第46页 |
·成岩阶段(浅-中埋藏) | 第46-47页 |
·后生阶段(中-深埋藏) | 第47页 |
·退后生阶段(表生阶段) | 第47页 |
·进后生阶段(深埋藏) | 第47-48页 |
·成岩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 第48-56页 |
·泥晶化作用 | 第48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8-49页 |
·胶结作用 | 第49页 |
·白云石化作用 | 第49-51页 |
·溶蚀作用 | 第51-53页 |
·重结晶作用 | 第53页 |
·硅化作用 | 第53-55页 |
·充填作用 | 第55-56页 |
·孔隙演化与矿物世代关系 | 第56-64页 |
·概述 | 第56-57页 |
·灯影组一段 | 第57-58页 |
·灯影组三段 | 第58-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灯影组优质储层原生控制因素 | 第65-68页 |
·沉积相和微相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65-67页 |
·岩性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67-68页 |
第6章 灯影组优质储层后生控制因素 | 第68-92页 |
·白云石化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68-69页 |
·概述 | 第68页 |
·白云石化与孔隙演化 | 第68-69页 |
·溶蚀-沉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69-82页 |
·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 第70-71页 |
·大气淡水岩溶作用 | 第71-79页 |
·埋藏岩溶作用 | 第79-82页 |
·重结晶作用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82-83页 |
·重结晶作用与有序度 | 第82页 |
·重结晶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82-83页 |
·硅化作用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83-84页 |
·硅化作用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83-84页 |
·硅化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84页 |
·构造破裂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84-85页 |
·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 | 第85-90页 |
·有效孔缝演化史分析 | 第85-87页 |
·主控因素分析 | 第87-88页 |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史、生烃史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