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高速铁路声屏障脉动压力及结构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建模分析 | 第19-29页 |
2.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第19-20页 |
2.1.2 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湍流模型 | 第20-22页 |
2.2 计算模型 | 第22-26页 |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2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23-26页 |
2.3 网格的划分及控制 | 第26-27页 |
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声屏障气动载荷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 第29-93页 |
3.1 非减载式声屏障气动载荷数值仿真分析 | 第29-39页 |
3.1.1 列车以350km/h驶过时脉动压力分析 | 第29-35页 |
3.1.2 列车以不同时速驶过时脉动压力分析 | 第35-36页 |
3.1.3 声屏障内侧与外侧脉动压力对比 | 第36-39页 |
3.2 减载式声屏障气动载荷数值仿真分析 | 第39-50页 |
3.2.1 列车以350km/h驶过时脉动压力分析 | 第39-45页 |
3.2.2 列车以不同速度驶过时脉动压力分析 | 第45-47页 |
3.2.3 声屏障内侧与外侧脉动压力对比 | 第47-50页 |
3.3 声屏障气动载荷数值分析结果验证 | 第50-64页 |
3.3.1 大西高铁声屏障减载特性试验概况 | 第50-54页 |
3.3.2 列车以320km/h时速驶过非减载式声屏障时脉动压力结果验证 | 第54-57页 |
3.3.3 列车以不同时速驶过非减载式声屏障时脉动压力结果验证 | 第57-59页 |
3.3.4 列车以320km/h时速驶过减载式声屏障时脉动压力结果验证 | 第59-61页 |
3.3.5 列车以不同时速驶过减载式声屏障时脉动压力结果验证 | 第61-64页 |
3.4 两种声屏障对比分析 | 第64-89页 |
3.4.1 两种声屏障流场对比分析 | 第64-74页 |
3.4.2 两种声屏障所受压力峰值、谷值对比差别 | 第74-75页 |
3.4.3 用单个测点压力来评价减载率的可行性讨论 | 第75-77页 |
3.4.4 两种声屏障整体合力、合力矩对比及减载率分析 | 第77-83页 |
3.4.5 两种声屏障每块单元板合力对比及减载率分析 | 第83-87页 |
3.4.6 减载式声屏障每个倒V型结构合力分析 | 第87-8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9-93页 |
4 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及试验验证 | 第93-109页 |
4.1 固体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93-95页 |
4.1.1 声屏障几何模型 | 第93-94页 |
4.1.2 单元类型及材料模型 | 第94页 |
4.1.3 确定声屏障结构模型长度 | 第94-95页 |
4.1.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95页 |
4.2 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分析 | 第95-102页 |
4.2.1 列车以350km/h驶过时非减载式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分析 | 第96-99页 |
4.2.2 列车以350km/h驶过时减载式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分析 | 第99-102页 |
4.3 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结果验证 | 第102-106页 |
4.3.1 列车以不同速度驶过时非减载式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结果验证 | 第103-105页 |
4.3.2 列车以不同速度驶过时减载式声屏障结构承载仿真结果验证 | 第105-106页 |
4.4 减载率分析 | 第106-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9-11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作者简历 | 第117-12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