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概述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7-8页 |
1.1.3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第8页 |
1.2 贝多芬艺术生平介绍 | 第8-9页 |
1.3 贝多芬的创作领域 | 第9-10页 |
1.4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及各时期的创作特点 | 第10-11页 |
1.5《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以及曲名由来 | 第11页 |
1.6《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及风格特点 | 第11-17页 |
1.6.1 曲体分析 | 第11-15页 |
1.6.2《悲怆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 第15-17页 |
2 《悲怆奏鸣曲》版本比较分析 | 第17-38页 |
2.1《悲怆奏鸣曲》乐谱版本比较分析 | 第17-29页 |
2.1.1 乐谱版本介绍 | 第17-18页 |
2.1.2 乐谱版本比较 | 第18-29页 |
2.1.2.1 关于速度 | 第18-29页 |
2.2《悲怆奏鸣曲》演绎版本比较分析 | 第29-36页 |
2.2.1 钢琴家介绍 | 第29-31页 |
2.2.2 钢琴家演绎版本分析与比较 | 第31-36页 |
2.2.2.1 Artur Schnabel(阿图尔·施纳贝尔)演绎版本分析 | 第31-33页 |
2.2.2.2 Emil Gilels(埃米尔·吉列尔斯)演绎版本分析 | 第33-34页 |
2.2.2.3 Alfred Brendel(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演绎版本分析 | 第34-35页 |
2.2.2.4 李云迪演绎版本分析 | 第35-36页 |
2.2.2.5 综合分析小节 | 第36页 |
2.3 综合小结 | 第36-38页 |
3 对于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启示 | 第38-43页 |
3.1 宏观的把握音乐作品(读谱) | 第38-39页 |
3.2 微观的处理音乐作品(技巧的磨砺与训练) | 第39-41页 |
3.3 乐感与个人修养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