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类地基中螺纹灌注桩竖向抗拔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桩基础概述 | 第11-12页 |
| 1.2.1 桩基础定义 | 第11-12页 |
| 1.2.2 桩基础分类 | 第12页 |
| 1.3 螺纹灌注桩简介 | 第12-14页 |
| 1.3.1 螺纹灌注桩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 1.3.2 螺纹灌注桩的优势 | 第13-14页 |
| 1.3.3 螺纹灌注桩的不足之处 | 第14页 |
| 1.4 螺纹灌注桩抗拔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2 螺纹灌注桩抗拔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16-19页 |
| 第2章 螺纹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9-29页 |
| 2.1 传统桩基荷载传递机理 | 第19-21页 |
| 2.1.1 荷载传递法 | 第19页 |
| 2.1.2 剪切位移法 | 第19-20页 |
| 2.1.3 弹性理论法 | 第20页 |
| 2.1.4 数值计算法 | 第20-21页 |
| 2.2 传统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21-22页 |
| 2.2.1 采用桩身结构强度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 第21页 |
| 2.2.2 采用土的强度与变形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 第21页 |
| 2.2.3 采用静力分析法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 第21-22页 |
| 2.3 螺纹桩承载性能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螺纹桩室内模型试验 | 第29-49页 |
| 3.1 模型试验目的 | 第29页 |
| 3.2 相似理论 | 第29-32页 |
| 3.2.1 几何相似 | 第30页 |
| 3.2.2 力学相似 | 第30-32页 |
| 3.3 抗拔桩的试验研究 | 第32-33页 |
| 3.3.1 试验装置介绍 | 第32页 |
| 3.3.2 试验方法介绍 | 第32-33页 |
| 3.4 试验设计 | 第33-45页 |
| 3.4.1 模型设计 | 第33-37页 |
| 3.4.2 地基土的选用 | 第37页 |
| 3.4.3 加载装置 | 第37-39页 |
| 3.4.4 桩身应力测试及应变片埋设 | 第39-41页 |
| 3.4.5 桩周土压力测定 | 第41页 |
| 3.4.6 模型桩的埋设 | 第41-42页 |
| 3.4.7 试验步骤 | 第42-43页 |
| 3.4.8 加载 | 第43页 |
| 3.4.9 试验分组 | 第43-45页 |
| 3.5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5-47页 |
| 3.5.1 数据采集 | 第45页 |
| 3.5.2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 3.6 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 第47-4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81页 |
| 4.1 抗拔承载力结果及分析 | 第49-64页 |
| 4.1.1 等直径直线型桩与螺纹桩比较 | 第49-58页 |
| 4.1.2 不同螺纹间距螺纹桩比较 | 第58-64页 |
| 4.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64-68页 |
| 4.2.1 等直径直线型桩与螺纹桩的轴力变化分析 | 第64-67页 |
| 4.2.2 不同螺距螺纹桩的轴力变化分析 | 第67-68页 |
| 4.3 侧摩阻力发挥规律 | 第68-75页 |
| 4.3.1 等直径直线型桩与螺纹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68-72页 |
| 4.3.2 不同螺距螺纹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72-75页 |
| 4.4 桩周土压力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 第5章 螺纹灌注桩抗拔机理探讨 | 第81-87页 |
| 5.1 传统直线型抗拔桩的破坏形态 | 第81-82页 |
| 5.2 螺纹灌注桩的破坏形态 | 第82-83页 |
| 5.3 螺纹灌注桩单桩抗拔承载力公式的确定 | 第83-85页 |
| 5.3.1 螺纹间距参数的设计 | 第83-84页 |
| 5.3.2 单桩抗拔承载力理论估算公式的确定 | 第84-85页 |
| 5.4 理论估算公式的验证 | 第85-8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以及发表论文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