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0-18页
        1.2.1 关于影子银行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第10-12页
        1.2.2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研究第12-16页
        1.2.3 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影响相关文献综述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及其信用创造机制第21-28页
    2.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动因第21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第21-22页
    2.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析第22-24页
        2.3.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第22页
        2.3.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规模分析第22-24页
    2.4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模式第24-28页
        2.4.1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模式第25-26页
        2.4.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模式第26-28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8-39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理论分析第28-32页
        3.1.1 影子银行对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28-31页
        3.1.2 影子影响体系对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31-32页
    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控目标的影响第32-33页
    3.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33-36页
        3.3.1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第33-34页
        3.3.2 影子银行对利率的影响第34-35页
        3.3.3 影子银行体系对对广义货币M2的冲击第35-36页
    3.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干扰第36-39页
        3.4.1 影子银行体系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6-37页
        3.4.2 影子银行体系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7-39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第39-47页
    4.1 实证研究基本思路第39-40页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第40-41页
        4.2.1 变量的选取第40-41页
        4.2.2 数据的来源第41页
    4.3 实证研究第41-46页
        4.3.1 ADF平稳性检验第41-42页
        4.3.2 Grangery因果检验第42页
        4.3.3 滞后阶数的确定第42-43页
        4.3.4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第43-44页
        4.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44-46页
    4.4 实证结论第46-47页
第5章 政策建议第47-51页
    5.1 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做出适当调整第47-49页
        5.1.1 改革货币政策工具第47-48页
        5.1.2 完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48-49页
        5.1.3 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49页
    5.2 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开放式股票基金的投资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