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

超低温液化天然气储罐用06Ni9钢组织性能及生产工艺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28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6-21页
    1.2 LNG 储罐用耐低温材料及性能要求第21-22页
        1.2.1 LNG 储罐外观及内部结构第21页
        1.2.2 我国 16 万 m~3特大型 LNG 储罐内罐设计用 06Ni9 钢板规格和数量第21-22页
        1.2.3 不同国家规范对 06Ni9 钢的主要技术要求第22页
    1.3 国内外 06Ni9 钢种研发情况第22-24页
        1.3.1 国外研发情况第22-23页
        1.3.2 国内研发情况第23-24页
    1.4 我国 LNG 储罐用钢开发需解决的问题第24-27页
        1.4.1 成分设计及低温性能第24-25页
        1.4.2 生产工艺及技术第25-27页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标及内容第27-28页
        1.5.1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第27页
        1.5.2 研究的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LNG 储罐用 06Ni9 钢的成分控制及生产工艺路线第28-32页
    2.1 成分控制思路第28-29页
    2.2 06Ni9 钢国产化技术条件第29页
    2.3 钢的制造工艺路线第29-30页
        2.3.1 钢板的生产工艺流程第29-30页
        2.3.2 钢板预制工艺流程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06Ni9 钢材料基础性试验研究第32-46页
    3.1 06Ni9 钢的热变形特征第32-33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页
        3.1.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第32-33页
    3.2 钢的相变点测定及显微组织分析第33-36页
        3.2.1 试验材料第33页
        3.2.2 试验方法第33页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36页
    3.3 热变形组织模拟实验第36-38页
        3.3.1 试验材料第36页
        3.3.2 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第36-38页
    3.4 试验材料不同热处理工艺制度下的力学性能第38-44页
        3.4.1 试验材料第38页
        3.4.2 不同淬火温度试验及结果第38-40页
        3.4.3 相同淬火温度采用不同回火工艺试验及结果第40-41页
        3.4.4 相同淬火和回火温度在不同回火时间下的试验及结果第41-42页
        3.4.5 两相区温度热处理试验结果第42-44页
    3.5 工业化低温控制轧制对钢性能影响验证实验研究第44-45页
        3.5.1 实验方法第44页
        3.5.2 实验结果第44页
        3.5.3 实验结果分析第44-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LNG 储罐用 06Ni9 钢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第46-60页
    4.1 超纯净化冶金工艺研究第46-50页
        4.1.1 实验工艺与设备第46页
        4.1.2 工业化生产 06Ni9 钢效果统计分析第46-48页
        4.1.3 夹杂物变性控制技术应用第48-50页
    4.2 LNG 储罐用 06Ni9 钢连铸工艺研究第50-54页
        4.2.1 生产工艺设备第50-51页
        4.2.2 连铸工艺研究第51-54页
    4.3 优良的钢板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第54-55页
        4.3.1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第54页
        4.3.2 解决措施及效果第54-55页
    4.4 板型控制技术第55-56页
        4.4.1 存在的问题第55页
        4.4.2 解决措施及效果第55-56页
    4.5 预制成型技术第56-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06Ni9 钢热处理组织及性能研究第60-74页
    5.1 实验用钢化学成分第60页
    5.2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第60-73页
        5.2.1 生产实验验证第61-63页
        5.2.2 生产验证分析第63-64页
        5.2.3 06Ni9 钢热处理组织观测第64-69页
        5.2.4 金相组织分析第69页
        5.2.5 06Ni9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及表现行为研究与分析第69-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06Ni9 钢带状组织形成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研究第74-82页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74页
    6.2 实验结果第74-78页
        6.2.1 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 06Ni9 钢的力学性能第74-75页
        6.2.2 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试样的显微组织第75-78页
    6.3 分析讨论第78-80页
        6.3.1 06Ni9 钢中带状组织的形成及影响第78-79页
        6.3.2 镍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扩散第79-80页
    6.4 具有成分偏析的 06Ni9 钢热处理工艺改进第80-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7章 应力-应变曲线和钢强韧性配合研究第82-90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2页
    7.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2-88页
        7.2.1 拉伸曲线和低温韧性特征分析第82-86页
        7.2.2 06Ni9 钢屈服现象及其强韧性第86-87页
        7.2.3 06Ni9 钢的屈强比第87-88页
    7.3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8章 应变时效对 06Ni9 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第90-96页
    8.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0-91页
    8.2 实验结果第91-93页
        8.2.1 不同应变量经低温时效处理试验结果第91-92页
        8.2.2 不同应变量钢经 560℃热处理的试验结果第92-93页
    8.3 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第93-94页
    8.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9章 06Ni9 钢特殊试验项目分析研究第96-102页
    9.1 钢的疲劳性能初步试验分析第96-98页
        9.1.1 试验方法第96-97页
        9.1.2 实验初步结论第97-98页
    9.2 钢板无塑性转变温度落锤试验(Nil-Ductility Transition Temperature)测定第98-99页
        9.2.1 试验方法第98页
        9.2.2 实验结果第98-99页
    9.3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试验第99-101页
        9.3.1 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第100-101页
        9.3.2 试验结果分析第101页
    9.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10章 06Ni9 钢的焊接性试验第102-128页
    10.1 焊条熔敷金属力学性能试验第102-103页
        10.1.1 熔敷金属化学成分第102-103页
        10.1.2 熔敷金属拉伸试验第103页
    10.2 焊接冷裂纹敏感性评定试验第103-107页
        10.2.1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法试验第104-106页
        10.2.2 斜 Y 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第106-107页
    10.3 钢板对接焊接工艺试验第107-112页
        10.3.1 焊接线能量试验第107-111页
        10.3.2 焊后应力消除热处理试验第111-112页
    10.4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第112-113页
        10.4.1 手工电弧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第112页
        10.4.2 手工电弧焊接接头拉伸、弯曲试验结果第112-113页
        10.4.3 手工电弧焊接接头冲击试验结果第113页
    10.5 落锤试验测定焊接接头无塑性转变温度 NDTT 结果第113-114页
    10.6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试验结果第114-116页
    10.7 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金相组织检验结果第116-125页
    10.8 实验结果讨论第125-126页
    10.9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11章 工业批生产 LNG 储罐用 06Ni9 钢性能统计分析第128-136页
    11.1 化学成分第128页
    11.2 钢中气体第128-129页
    11.3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第129页
    11.4 钢中电解夹杂和低熔点元素含量第129-130页
    11.5 力学性能第130页
    11.6 钢的低温冲击韧性第130-132页
    11.7 国产 06Ni9 钢系列冲击试验第132页
    11.8 国产和进口钢焊接接头性能比较第132-134页
    11.9 国产 06Ni9 钢技术评定第134页
    11.10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12章 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成果及专利第150-152页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说明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碳基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红外热像法镁合金及其焊接接头疲劳行为及评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