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亲属间容隐行为的概述 | 第10-13页 |
一、亲属间容隐的含义及特点 | 第10-12页 |
(一) 亲属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容隐和包庇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亲属间容隐行为的本质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古今中外关于亲属间容隐行为的处理 | 第13-23页 |
一、我国古代关于亲属容隐的立法例 | 第13-15页 |
(一) 亲亲相隐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 第13页 |
(二) 亲亲相隐制度发展于两汉时期 | 第13-14页 |
(三) 亲亲相隐制度成熟于唐朝 | 第14页 |
(四) 亲亲相隐制度延续至清末、民国 | 第14-15页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亲属容隐的立法例 | 第15-18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 | 第15-17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7-18页 |
(三) 港澳台等地区 | 第18页 |
三、我国现行刑法之规定及反思 | 第18-23页 |
(一) 现行刑法规定 | 第18-19页 |
(二) 现行规定指导下的刑事判例 | 第19-20页 |
(三) 对现行刑法规定的反思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关于亲属间窝藏、包庇罪出罪化的依据分析 | 第23-35页 |
一、罪与非罪的一般原理 | 第23-26页 |
(一) 罪的本质 | 第23-24页 |
(二) 罪与非罪的标准 | 第24-25页 |
(三) 对亲属间容隐行为的分析 | 第25-26页 |
二、政策依据 | 第26-28页 |
(一) 世界范围内的非犯罪化趋势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 | 第27-28页 |
三、法理依据 | 第28-35页 |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方面——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 | 第28-30页 |
(二) 期待可能性 | 第30-32页 |
(三) 刑法谦抑性 | 第32-35页 |
第四章 亲属间窝藏、包庇罪出罪的意义及立法完善 | 第35-42页 |
一、出罪的意义 | 第35-38页 |
(一) 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 | 第35-36页 |
(二) 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保障 | 第36-37页 |
(三)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37-38页 |
二、立法完善 | 第38-42页 |
(一) 立法完善的宏观方面——坚持的原则 | 第38-40页 |
(二) 立法完善的微观方面——具体制度安排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