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符号及缩略词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黄山黑鸡 | 第12页 |
2 饲养模式 | 第12-13页 |
2.1 鸡的不同饲养方式 | 第12-13页 |
2.1.1 笼养 | 第12-13页 |
2.1.2 平养 | 第13页 |
2.1.3 放养 | 第13页 |
3 J亚群禽白血病 | 第13-17页 |
3.1 病原学 | 第14-15页 |
3.1.1 分类 | 第14页 |
3.1.2 形态及理化特性 | 第14页 |
3.1.3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3.2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3.3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6页 |
3.4 危害 | 第16页 |
3.5 诊断和检测 | 第16-17页 |
3.5.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第16页 |
3.5.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3.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页 |
3.6 防治 | 第17页 |
4 鸡白痢 | 第17-21页 |
4.1 病原学 | 第18页 |
4.2 流行病学 | 第18页 |
4.3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8页 |
4.4 危害 | 第18-19页 |
4.5 诊断和检测 | 第19-20页 |
4.5.1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19页 |
4.5.2 凝集试验法 | 第19页 |
4.5.3 ELISA方法 | 第19页 |
4.5.4 PCR方法 | 第19-20页 |
4.6 防治 | 第20-21页 |
4.6.1 预防措施 | 第20页 |
4.6.2 治疗 | 第20-21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1.1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1.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1.2.0 试验动物分组 | 第22页 |
1.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2-23页 |
1.2.2 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胎粪样品中ALV P27抗原ELISA的检测 | 第23-24页 |
1.2.3 鸡白痢的检测 | 第24页 |
1.2.4 种蛋的孵化 | 第24页 |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1 样品的采集结果 | 第25页 |
2.1.1 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及胎粪样品 | 第25页 |
2.1.2 血清样品 | 第25页 |
2.2 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的黄山黑鸡禽白血病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2.3 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的黄山黑鸡鸡白痢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2.4 不同饲养模式对黄山黑鸡种蛋蛋品质的影响 | 第27页 |
2.5 不同饲养模式对黄山黑鸡雏鸡体重的影响 | 第27页 |
2.6 不同饲养模式对黄山黑鸡孵化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4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