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无烟煤吸附单组分气体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影响无烟煤吸附特征的因素 | 第12页 |
1.2.2 无烟煤吸附不同气体的特征 | 第12-13页 |
1.3 煤吸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煤吸附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备 | 第19-21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19-20页 |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2.3.1 煤样的选择 | 第20页 |
2.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2.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无烟煤吸附单组分气体特征 | 第21-31页 |
3.1 无烟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因素 | 第21-28页 |
3.1.1 温度 | 第21-23页 |
3.1.2 煤样粒径 | 第23-25页 |
3.1.3 孔隙容积 | 第25-28页 |
3.2 无烟煤对甲烷、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吸附特征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无烟煤吸附下的模型适用性检验 | 第31-41页 |
4.1 经典吸附模型 | 第31-32页 |
4.2 无烟煤吸附模型检验 | 第32-38页 |
4.2.1 用不同温度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检验模型 | 第33-34页 |
4.2.2 不同煤样粒径下模型适用性检验 | 第34-36页 |
4.2.3 吸附模型在不同气体等温吸附实验结果下的检验 | 第36-38页 |
4.3 吸附模型适用性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煤储存气体机理 | 第41-61页 |
5.1 煤对甲烷、氧气、二氧化碳吸附差异机理 | 第41-44页 |
5.1.1 分子间作用力 | 第41-44页 |
5.1.2 气体的临界温度 | 第44页 |
5.2 改变温度造成煤吸附气体差异机理 | 第44-53页 |
5.2.1 吸附热 | 第44-52页 |
5.2.2 Gibus 自由能 | 第52-53页 |
5.3 孔隙差异对煤储存气体的影响机理 | 第53-57页 |
5.3.1 孔隙容积 | 第54-56页 |
5.3.2 孔隙表面积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