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及沉陷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急倾斜煤层岩层移动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的力学模式 | 第17-41页 |
2.1 急倾斜煤层的赋存特点及开采方法 | 第17-20页 |
2.2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特征研究 | 第20-22页 |
2.2.1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形式 | 第20-21页 |
2.2.2 急倾斜煤层开采“三带”分析 | 第21-22页 |
2.3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结构研究 | 第22-23页 |
2.4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 | 第23-38页 |
2.4.1 急倾斜煤层煤层顶板岩层移动的力学模型 | 第24-32页 |
2.4.2 急倾斜煤层底板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 | 第32-36页 |
2.4.3 近地表水平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 | 第36-38页 |
2.5 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41-47页 |
3.1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41-43页 |
3.1.1 急倾斜煤层开采垮落带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3.1.2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特征 | 第42-43页 |
3.2 地表变形规律与煤层顶板移动的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3.3 地表变形规律与近地表水平岩层移动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相似模拟实验 | 第47-63页 |
4.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 | 第47-49页 |
4.2 相似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 第49-51页 |
4.2.1 原型概况 | 第49页 |
4.2.2 相似参数的确定及模型制作 | 第49-51页 |
4.2.3 模型观测 | 第51页 |
4.2.4 模型开采 | 第51页 |
4.3 相似模拟实验岩层破坏情况分析 | 第51-60页 |
4.3.1 实验过程描述 | 第51-55页 |
4.3.2 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4.3.3 覆岩移动规律分析 | 第56-60页 |
4.4 相似模拟实验地表下沉量分析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数值模拟计算 | 第63-87页 |
5.1 急倾斜煤层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5.2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的数值计算 | 第65-79页 |
5.2.1 不同采厚的急倾斜煤层开采数值计算 | 第65-70页 |
5.2.2 不同阶段垂高的急倾斜煤层开采数值计算 | 第70-73页 |
5.2.3 不同倾角的急倾斜煤层开采数值计算 | 第73-76页 |
5.2.4 不同水平岩层厚度的急倾斜煤层开采数值计算 | 第76-79页 |
5.3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的数值计算 | 第79-84页 |
5.3.1 不同采厚的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80-81页 |
5.3.2 不同开采段高的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81-82页 |
5.3.3 不同倾角的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82-83页 |
5.3.4 不同水平岩层厚度的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第83-84页 |
5.4 小结 | 第84-8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87-89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
附录C: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