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转向系统论文

EPS感应助力电机电流解耦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1.1.1 课题背景第14-16页
        1.1.2 电流解耦的含义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转子磁链观测模型第17-20页
        1.2.2 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方法第20-2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2章 感应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获取第24-42页
    2.1 感应电机的结构与原理第24-26页
        2.1.1 感应电机的结构第24-25页
        2.1.2 感应电机的工作原理第25-26页
    2.2 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第26-30页
        2.2.1 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27-28页
        2.2.2 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28-30页
    2.3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理论及建模第30-33页
        2.3.1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基本原理第30页
        2.3.2 转子磁链观测模型第30-32页
        2.3.3 感应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2-33页
    2.4 感应电机参数的离线获取第33-40页
        2.4.1 感应电机参数离线辨识方法及选择第33-34页
        2.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感应电机参数离线辨识第34-40页
    2.5 感应电机仿真模型及电机参数的验证第40-42页
        2.5.1 电机模型及电机参数准确性验证方法第40页
        2.5.2 电机模型及电机参数准确性验证实验第40-42页
第3章 感应电机电流解耦对EPS系统的影响第42-50页
    3.1 电流解耦对EPS系统的影响第42-44页
        3.1.1 电流解耦对电流跟随控制的影响第42-43页
        3.1.2 电流解耦对电机力矩脉动的影响第43-44页
    3.2 影响电流解耦效果的因素第44-49页
        3.2.1 转子电阻对转子磁链观测的影响第46-47页
        3.2.2 电机互感对转子磁链观测的影响第47-49页
    3.3 电流解耦的评价方法第49-50页
第4章 提高电流解耦精度的方法研究第50-70页
    4.1 电机辨识参数及辨识方法的选择第50-51页
    4.2 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算法的原理第51-53页
        4.2.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基本思想第51页
        4.2.2 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理论第51-53页
    4.3 基于MRAS原理的转子电阻在线辨识第53-60页
        4.3.1 辨识模型的选取与计算第53-56页
        4.3.2 自适应律的设计第56-60页
    4.4 转子电阻在线辨识方法的仿真研究第60-65页
        4.4.1 辨识模型对电机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60-62页
        4.4.2 基于MRAS的转子电阻在线辨识仿真研究第62-63页
        4.4.3 转子电阻在线辨识算法对电流解耦效果的仿真研究第63-65页
    4.5 无功功率误差补偿问题的提出第65-70页
第5章 感应电机电流解耦实验研究第70-90页
    5.1 感应电机实验系统的建立第70-75页
        5.1.1 EPS感应电机控制器第70-72页
        5.1.2 感应电机实验台的建立第72-73页
        5.1.3 感应电机高低温实验系统第73-75页
    5.2 常温环境下电流解耦效果实验第75-82页
        5.2.1 无功功率随电流补偿后的电流解耦效果第75-79页
        5.2.2 无功功率随电机转速补偿后的电流解耦效果第79-82页
    5.3 高低温环境下电流解耦效果实验第82-85页
        5.3.1 实验工况第82页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85页
    5.4 辨识策略的确定第85-90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全文总结第90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财经学院新生报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ASP.NET学校车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