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可见光/近红外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序言第9-13页
1 引言第13-20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人脸识别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1.2 可见光/近红外人脸识别介绍第14-15页
    1.2 可见光/近红外人脸识别算法概述第15-17页
        1.2.1 特征提取算法第16页
        1.2.2 子空间方法第16-17页
    1.3 常用的人脸数据库第17-19页
    1.4 论文结构第19-20页
2 相关工作第20-23页
    2.1 异质人脸识别算法第20-21页
        2.1.1 同质合成方法第20页
        2.1.2 不变特征提取第20-21页
        2.1.3 公共子空间学习方法第21页
    2.2 极限学习机第21-22页
    2.3 多任务学习第22-23页
3 多特征学习第23-42页
    3.1 SIFT算法的基本理论第23-29页
        3.1.1 检测尺度空间中的极值点第24-26页
        3.1.2 定位关键点第26-27页
        3.1.3 确定关键点方向第27-28页
        3.1.4 描述关键点第28-29页
    3.2 LBP特征基本理论第29-34页
        3.2.1 纹理特征第29-30页
        3.2.2 基本的LBP描述子第30页
        3.2.3 扩展的LBP描述子第30-31页
        3.2.4 LBP描述子的发展演化第31-32页
        3.2.5 分块的LBP特征第32页
        3.2.6 LBP特征的特点第32-33页
        3.2.7 局部三值模式LTP第33-34页
    3.3 HOG特征的基本理论第34-37页
        3.3.1 HOG特征的优点第34页
        3.3.2 HOG特征提取算法第34-37页
    3.4 特征融合算法第37页
        3.4.1 权值计算第37页
        3.4.2 连续性组合和平行性组合第37页
    3.5 多视图平滑判别分析第37-39页
    3.6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6.1 实验设置第40页
        3.6.2 实验结果第40-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基于ELM的多任务聚类算法第42-54页
    4.1 极限学习机第42-46页
        4.1.1 单隐藏层前馈神经网络第42-45页
        4.1.2 极限学习机第45-46页
    4.2 多任务学习方法第46-48页
    4.3 基于ELM的多任务聚类算法第48-49页
        4.3.1 ELM映射算法第48-49页
        4.3.2 多任务聚类方法第49页
    4.4 实验第49-53页
        4.4.1 CASIAHFB数据库实验第50-51页
        4.4.2 CASIANIR-VIS 2.0数据库第51-52页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2-53页
    4.5 本章总结第53-54页
5 可见光/近红外人脸识别系统第54-59页
    5.1 系统功能介绍第55页
    5.2 系统设计介绍第55-56页
        5.2.1 读取现有图像识别第55页
        5.2.2 人脸注册功能第55-56页
        5.2.3 实时人脸识别第56页
    5.3 系统实现第56-59页
        5.3.1 开发环境介绍第56页
        5.3.2 读取现有图像识别第56页
        5.3.3 人脸注册功能第56-57页
        5.3.4 实时人脸识别第57-5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59-60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及压印器件的工艺探索
下一篇:姜黄素靶向调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观遗传学途径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