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图像融合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图像融合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1 融合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第14页
        1.2.2 压缩感知理论研究的发展及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2章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第17-25页
    2.1 奈奎斯特采样方法第17页
    2.2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第17-18页
    2.3 信号稀疏表示第18-19页
    2.4 稀疏表示最优解第19-23页
        2.4.1 匹配追踪类第20-22页
        2.4.2 凸优化类第22-23页
    2.5 联合稀疏模型第23-24页
        2.5.1 联合稀疏模型一第23-24页
        2.5.2 联合稀疏模型二第24页
    2.6 本章小节第24-25页
第3章 图像融合第25-35页
    3.1 图像融合简介第25-27页
        3.1.1 图像融合过程第25页
        3.1.2 图像融合层次第25-27页
    3.2 图像融合方法第27-32页
        3.2.1 线性加权图像融合第27页
        3.2.2 基于金字塔变换的图像融合第27-28页
        3.2.3 基于 PCA 的图像融合第28-29页
        3.2.4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第29-30页
        3.2.5 SOMP 融合算法第30-32页
    3.3 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第32-34页
        3.3.1 主观评价法第32页
        3.3.2 客观评价法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基于联合稀疏模型的图像融合第35-50页
    4.1 BP-JSM1 图像融合模型第35-37页
    4.2 BP-JSM2 图像融合模型第37-39页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39-47页
        4.3.1 确定最佳窗口大小及移动步长实验第39-41页
        4.3.2 实验设置第41-42页
        4.3.3 实验结果第42-47页
    4.4 MP 与 BP 在信号与图像重构上的比较实验第47-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0-52页
    5.1 总结第50页
    5.2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乌恰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下一篇:蛇纹岩的地震波速及各向异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