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机械论文

全断面掘进机刀盘刀具磨损机理与生命周期预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2-13页
        1.1.1 课题研究目的第12-13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8页
        1.2.1 破岩机理研究动态第13-14页
        1.2.2 刀具磨损研究动态第14-16页
        1.2.3 刀具寿命预测研究动态第16-17页
        1.2.4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第17-18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19页
    1.4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第19-20页
        1.4.1 研究基础第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页
        1.4.3 章节安排第19-20页
第2章 全断面掘进机破岩机理研究第20-32页
    2.1 全断面掘进机概述第20-21页
    2.2 全断面掘进机刀盘刀具结构及分类第21-23页
    2.3 岩石损伤现象及破坏机理第23-24页
        2.3.1 岩石力学性质第23页
        2.3.2 强度准则第23-24页
        2.3.3 岩石损伤现象第24页
    2.4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综述第24-29页
        2.4.1 压痕试验第25页
        2.4.2 挤压破坏模型第25-27页
        2.4.3 剪切破坏模型第27-28页
        2.4.4 复合破换模型第28页
        2.4.5 模型总结综述第28-29页
    2.5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研究第29-30页
    2.6 章末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破岩力预测模型建立第32-47页
    3.1 破岩力预测理论基础第32-35页
        3.1.1 盘形滚刀受力状态分析第32-33页
        3.1.2 滚刀运动特性第33-34页
        3.1.3 破岩点运动方程第34-35页
    3.2 库仑-莫尔准则第35-36页
    3.3 垂向破岩力预测第36-40页
        3.3.1 应力分布函数讨论第36-39页
        3.3.2 一次破岩力计算第39页
        3.3.3 二次派生推力计算第39-40页
        3.3.4 垂向破岩力预测模型第40页
    3.4 切向破岩力预测第40-41页
    3.5 破岩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1-45页
        3.5.1 贯入度影响分析第41-42页
        3.5.2 刀间距影响分析第42-43页
        3.5.3 滚刀半径影响分析第43-44页
        3.5.4 抗压强度影响分析第44-45页
    3.6 章末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盘形滚刀磨损机理与寿命预测研究第47-60页
    4.1 盘形滚刀材料特性第47-48页
    4.2 盘形滚刀磨损机理第48-50页
        4.2.1 磨损分类第48-49页
        4.2.2 影响因素分类第49页
        4.2.3 磨损机理第49-50页
    4.3 盘形滚刀磨损系数第50-53页
        4.3.1 磨损系数第50-51页
        4.3.2 滚刀寿命计算第51-53页
    4.4 基于回归分析的滚刀寿命预测模型第53-58页
        4.4.1 岩石磨蚀性研究第53-55页
        4.4.2 滚刀寿命预测第55-56页
        4.4.3 基于回归分析的磨损预测模型第56-58页
    4.5 章末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试验研究与工程实例验证第60-73页
    5.1 盘形滚刀破岩力试验研究第60-65页
        5.1.1 破岩力试验设计第60-63页
        5.1.2 破岩力试验结果分析第63-64页
        5.1.3 模型验证第64-65页
    5.2 盘形滚刀破岩力影响因素试验第65-66页
        5.2.1 试验设计第65页
        5.2.2 试验结果分析第65-66页
    5.3 磨损试验设计及结果第66页
    5.4 秦岭隧道出口数据分析第66-71页
        5.4.1 磨损系数比对第67-70页
        5.4.2 滚刀刀圈寿命预测第70页
        5.4.3 工程耗刀量预测第70-71页
    5.5 章末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异构网络的多模终端业务并行传输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的准循环LDPC码硬件仿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