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18页 |
1.1 赤霉病概述 | 第10-11页 |
1.2 赤霉病发病机理 | 第11-12页 |
1.3 禾谷镰刀菌功能基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植物激素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1.5 禾谷镰刀菌与水杨酸 | 第14-15页 |
1.6 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技术 | 第15-17页 |
1.6.1 T-DNA插入技术 | 第15-16页 |
1.6.2 表达谱分析 | 第16-17页 |
1.7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禾谷镰刀菌随机突变体的构建及检测 | 第18-4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培养基配制 | 第18-19页 |
2.1.3 禾谷镰刀菌孢子的培养 | 第19页 |
2.1.4 农杆菌诱导培养 | 第19页 |
2.1.5 禾谷镰刀菌和农杆菌的共培养 | 第19页 |
2.1.6 禾谷镰刀菌转化子的筛选和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2.1.7 菌种的保存 | 第20页 |
2.1.8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的性状鉴定 | 第20-21页 |
2.1.9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 第21-23页 |
2.1.10 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的扩增和分析 | 第23-25页 |
2.1.11 TAIL-PCR产物的克隆 | 第25-27页 |
2.1.12 TAIL-PCR的测序和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7-42页 |
2.2.1 T-DNA插入禾谷镰刀菌的效率 | 第27页 |
2.2.2 T-DNA插入突变体在普通SNA培养基的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2.2.3 T-DNA插入突变体在含SA的SN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28-29页 |
2.2.4 温室接种小麦 | 第29-30页 |
2.2.5 用于分子检测的菌株选取 | 第30-31页 |
2.2.6 T-DNA插入的PCR检测 | 第31-32页 |
2.2.7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的扩增 | 第32-33页 |
2.2.8 TAIL-PCR产物的克隆 | 第33-34页 |
2.2.9 T-DNA插入位点序列的分析 | 第34-42页 |
2.3 讨论 | 第42-46页 |
2.3.1 关于禾谷镰刀菌ATMT转化效率和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42-43页 |
2.3.2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43-44页 |
2.3.3 TAIL-PCR的扩增 | 第44-45页 |
2.3.4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水杨酸代谢途径分析 | 第46-55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46-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1.2 培养基配制 | 第46页 |
3.1.3 水杨酸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3.1.4 葡萄糖最适含量的确定 | 第46页 |
3.1.5 禾谷镰刀菌菌丝的培养及收集 | 第46-47页 |
3.1.6 样品RNA的提取 | 第47页 |
3.1.7 RNA的检测 | 第47-48页 |
3.1.8 禾谷镰刀菌转录组测序和构建表达谱 | 第48页 |
3.1.9 禾谷镰刀菌表达谱的分析 | 第48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3.2.1 水杨酸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3.2.2 葡萄糖最适含量的确定 | 第48页 |
3.2.3 RNA的检测 | 第48-49页 |
3.2.4 转录组测序质量 | 第49页 |
3.2.5 基因表达丰度统计 | 第49-51页 |
3.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1页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51-52页 |
3.3 讨论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