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发展现状第12-15页
        1.2.2 鳍片管磨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换热系统优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第19-29页
    2.1 数值计算模型第19-26页
        2.1.1 鳍片管结构及物理模型简化第19-20页
        2.1.2 控制方程第20-21页
        2.1.3 颗粒与壁面碰撞模型第21-23页
        2.1.4 磨损速率计算模型第23-24页
        2.1.5 边界条件及物性设置第24页
        2.1.6 网格划分第24-25页
        2.1.7 方程求解及收敛判据第25-26页
    2.2 换热系统的研究方法第26-29页
        2.2.1 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简介第26-27页
        2.2.2 等效焓降法的介绍第27-29页
第三章 鳍片管单管计算结果与分析第29-49页
    3.1 磨损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29-31页
    3.2 现有鳍片管单管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3.2.1 鳍片管磨损速率分布第31-33页
        3.2.2 鳍片管颗粒浓度分布第33-34页
        3.2.3 鳍片管流场分布第34-36页
        3.2.4 小结第36页
    3.3 新型耐磨损鳍片管第36-38页
        3.3.1 磨损速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第36-37页
        3.3.2 新型鳍片管结构介绍及模型建立第37-38页
    3.4 新型鳍片管单管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3.4.1 新型鳍片管磨损速率分布第38-40页
        3.4.2 新型鳍片管颗粒浓度分布第40-41页
        3.4.3 新型鳍片管流场分布第41-42页
        3.4.4 新型鳍片管优点第42页
    3.5 新型鳍片管的结构优化第42-48页
        3.5.1 开槽宽度G_L的影响第42-44页
        3.5.2 开槽深度G_H的影响第44-46页
        3.5.3 鳍片节距P的影响第46-48页
        3.5.4 小结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管束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9-61页
    4.1 光管管束计算结果第49-52页
    4.2 鳍片管管束磨损速率分布第52-54页
    4.3 鳍片管管束温度分布第54-56页
    4.4 鳍片管管束颗粒运动轨迹第56-57页
    4.6 鳍片管管束流场分布第57-58页
    4.7 鳍片管管束颗粒浓度分布第58-60页
    4.8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换热系统的研究第61-71页
    5.1 Aspen Plus模拟可靠性验证第61-62页
    5.2 现有的低低温电除尘换热系统分析第62-66页
        5.2.1 只采用低温省煤器的换热系统第62-65页
        5.2.2 传热介质采用“主凝结水—烟气冷却器—烟气再热器—主凝结水”的换热系统第65-66页
    5.3 一种新型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换热系统第66-70页
        5.3.1 新型换热系统介绍第66-68页
        5.3.2 新型换热系统的经济性能评估第68-69页
        5.3.3 各种换热系统的经济性能比较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全文总结第71-72页
    6.2 本文不足及进一步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普莱德公司石墨深加工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刑法中的当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