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2.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 第19-33页 |
2.1.1 概念及分类 | 第19-23页 |
2.1.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视角 | 第23-29页 |
2.1.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2.2 制度差异(制度距离) | 第33-41页 |
2.2.1 制度距离的分类 | 第33-36页 |
2.2.2 制度距离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3 制度距离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一些问题 | 第39-41页 |
2.3 国有股权与国际化经验 | 第41-45页 |
2.3.1 国有股权 | 第41-43页 |
2.3.2 国际化经验 | 第43-45页 |
2.4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 第45-47页 |
2.4.1 仍存在未发觉的调节因素 | 第45-46页 |
2.4.2 研究设计的相关问题 | 第46-47页 |
2.5 小结 | 第47-49页 |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9-63页 |
3.1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4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49-60页 |
3.2.1 正式制度距离对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 | 第50-56页 |
3.2.2 非正式制度距离对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 | 第56-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4 研究方法 | 第63-73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63页 |
4.2 变量测量 | 第63-70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63-64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64-67页 |
4.2.3 调节变量 | 第67-68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68-70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70-73页 |
5 统计分析 | 第73-85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3-76页 |
5.2 相关分析 | 第76-78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78-84页 |
5.3.1 正式制度距离、非正式制度距离对所有权模式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2 调节因素对所有权模式的影响 | 第80-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5-91页 |
6.1 对于得到验证的假设(假设1、2、3、6)的讨论 | 第85-88页 |
6.1.1 正式制度距离在国际投资所有权中的影响 | 第85-86页 |
6.1.2 正式制度距离的方向在国际投资所有权选择中的影响 | 第86-87页 |
6.1.3 国有股权对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的调节 | 第87-88页 |
6.1.4 东道国国际化经验在国际投资所有权选择中的影响 | 第88页 |
6.2 对于未得到验证的假设(假设4、5)的讨论 | 第88-91页 |
6.2.1 非正式制度距离对国际投资所有权选择的影响 | 第88-89页 |
6.2.2 国有股权对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的调节 | 第89-9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1-97页 |
7.1 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 | 第91-92页 |
7.2 实践启示 | 第92-93页 |
7.3 研究局限 | 第93-95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