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 威廉·詹姆斯:“主我”与“客我” | 第15-16页 |
2.2 查尔斯·库利:“镜中我”理论 | 第16页 |
2.3 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角色扮演及自我发展观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网络社区的自我呈现 | 第18-26页 |
3.1 自我呈现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3.1.1 自我呈现的定义、原因 | 第18-19页 |
3.1.2 自我呈现的特点 | 第19-21页 |
3.1.3 自我呈现的“前台”与“后台” | 第21-22页 |
3.2 网络社区的自我呈现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3.3 网络社区自我认同构建的有利条件 | 第24-25页 |
3.4 论文假设——网络社区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构建的积极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现代青年自我迷失的心理形成过程研究 | 第26-34页 |
4.1 实证实施过程 | 第26-27页 |
4.2 “自我迷失”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29-34页 |
4.3.1 案例选取及内容 | 第29-30页 |
4.3.2 “自我迷失”心理形成过程初阶分析 | 第30-31页 |
4.3.3 “自我迷失”心理形成过程二阶分析 | 第31-32页 |
4.3.4 “自我迷失”心理形成过程三阶分析 | 第32-33页 |
4.3.5 结论的生成:解放“被观察体”自我与强化“观察体”自我.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网络社区对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 | 第34-53页 |
5.1 分析作业表的生成示例 | 第34-37页 |
5.2 网络社区对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过程概述 | 第37-39页 |
5.3 自我认同的重构过程中,分类概念的说明与考察 | 第39-53页 |
5.3.1 现代青年的一般自我形态 | 第39-40页 |
5.3.2 现代青年的自我迷失 | 第40-45页 |
5.3.3 A高校BBS的状况研究 | 第45-50页 |
5.3.4 网络社区交流场所的形成 | 第50-51页 |
5.3.5 朋辈辅导现象的形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现代青年“观察体”自我的培育 | 第53-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尾注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