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词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9页
    1 水稻褐飞虱概况第15-19页
        1.1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布第15-16页
        1.2 稻褐飞虱生物型第16-17页
        1.3 褐飞虱在水稻上的取食行为第17-18页
        1.4 褐飞虱对水稻的为害表现第18-19页
    2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基础研究第19-30页
        2.1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方法第19-22页
        2.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和分子定位第22-28页
        2.3 水稻抗褐飞虱QTL分析第28-30页
    3 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的研究第30-47页
        3.1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生理基础研究第30-31页
        3.2 植物与昆虫及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第31-37页
        3.3 水稻抗虫响应中的信号传导第37-42页
        3.4 水稻中已经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第42-43页
        3.5 水稻对褐飞虱产生抗感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第43-45页
        3.6 水稻对褐飞虱产生抗感反应的初级模型第45-47页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7-49页
第二章 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第49-79页
    摘要第49-5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1-58页
        1.1 植物材料和褐飞虱虫源第51-52页
        1.2 水稻抗褐飞虱表型的鉴定第52页
        1.3 RH排趋性的评价第52页
        1.4 褐飞虱存活率的评价第52页
        1.5 褐飞虱取食量的测定第52-53页
        1.6 植物总DNA的提取(SDS小量提取法)第53页
        1.7 SSR引物和InDel引物的设计第53-54页
        1.8 PCR反应第54页
        1.9 PCR产物的检测第54页
        1.10 数据分析第54-55页
        1.11 植物总DNA的提取(CTAB大量提取法)第55页
        1.12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55-56页
        1.13 候选基因的扩增和测序第56-57页
        1.14 TAIL-PCR扩增未知序列第57页
        1.15 实时荧光定量RT-PCR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75页
        2.1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RH对褐飞虱具有高度的抗生性和排趋性第58-61页
        2.2 RH中抗褐飞虱基因Bph3被定位于第4染色体短臂第61-63页
        2.3 RH中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精细定位第63-65页
        2.4 Bph3定位区间内基因的预测和候选基因的确定第65-69页
        2.5 RH中OsLecRKs基因的结构分析第69-72页
        2.6 与Bph3等位的抗褐飞虱材料的测序分析第72-74页
        2.7 褐飞虱取食前后抗感品种中OsLecRKs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4-75页
    3 讨论第75-79页
第三章 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中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第79-107页
    摘要第79-8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1-88页
        1.1 植物材料第81页
        1.2 载体的构建第81-84页
            1.2.1 单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第81-82页
            1.2.2 多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第82页
            1.2.3 RNAi载体的构建第82-83页
            1.2.4 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83页
            1.2.5 启动子载体的构建第83页
            1.2.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3-84页
            1.2.7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第84页
        1.3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和水稻愈伤的侵染第84页
        1.4 基因组互补及干扰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表型的鉴定第84页
        1.5 RNA的提取、cDNA的合成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第84页
        1.6 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第84-85页
        1.7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和亚细胞定位第85页
        1.8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85-86页
        1.9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第86页
        1.10 蛋白激酶活性的体外检测第86-87页
        1.11 酵母双杂实验第87-88页
        1.12 胼胝质染色和观察第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102页
        2.1 基因组互补和RNAi转基因植株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第88-91页
        2.2 OsLecRKs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第91-93页
        2.3 OsLecRKs蛋白被定位在细胞膜上第93-94页
        2.4 OsLecRKs蛋白激酶结构域的原核表达和酶活的测定第94-95页
        2.5 OsLecRK1-OsLecRK4基因启动子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第95-97页
        2.6 OsLecRK1-OsLecRK4之间的酵母双杂交第97-98页
        2.7 褐飞虱取食后RH和02428中胼胝质的积累差异第98-99页
        2.8 与胼胝质合成和分解相关的基因在抗感品种中的表达第99-100页
        2.9 RH中OsLecRKs基因与野生稻和栽培稻亲缘关系的比较第100-101页
        2.10 Bph3抗褐飞虱位点在育种上的应用第101-102页
    3 讨论第102-107页
第四章 全文小结第107-111页
    1 全文结论第107-108页
        1.1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RH对褐飞虱取食具有抗生性和排趋性第107页
        1.2 RH中抗褐飞虱基因Bph3被定位于第4染色体短臂79 kb的区间第107页
        1.3 候选基因由4个串联重复的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簇组成第107-108页
        1.4 OsLecRK1-OsLecRK4对褐飞虱的抗性提高具有加性效应第108页
        1.5 OsLecRKs属于典型的受体蛋白激酶第108页
        1.6 褐飞虱取食后RH中胼胝质的积累量大于02428第108页
        1.7 Bph3位点在育种上的利用可提高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水平第108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08-111页
        2.1 完成了广谱、持久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图位克隆第108-109页
        2.2 Bph3由4个串联的高度同源基因组成第109页
        2.3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参与了水稻抗褐飞虱反应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7页
附录第127-137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个水稻叶色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p-CuSCN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