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2个水稻叶色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和来源第14-16页
        1.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第14-15页
        1.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15-16页
    2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第16-27页
        2.1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第16-19页
        2.2 叶绿素降解途径第19-20页
        2.3 血红素合成途径第20-21页
        2.4 叶绿体发育途径第21-27页
            2.4.1 核基因转录途径第22-23页
            2.4.2 叶绿体蛋白的输入和加工途径第23页
            2.4.3 叶绿体基因的转录与翻译途径第23-24页
            2.4.4 叶绿体蛋白的折叠与降解途径第24页
            2.4.5 类囊体形成和色素合成途径第24-26页
            2.4.7 叶绿体分裂途径第26-27页
    3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27-29页
        3.1 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第27-28页
        3.2 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第28-29页
    4 水稻叶色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第29-35页
        4.1 水稻叶色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29-32页
        4.2 水稻叶色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第32-35页
            4.2.1 水稻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第32-33页
            4.2.2 水稻叶绿体发育途径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第33-35页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水稻白化转绿基因GRA1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第36-66页
    摘要第36-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7页
        1.1 实验材料第37页
        1.2 实验方法第37-47页
            1.2.1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第37-38页
            1.2.2 叶绿体透射电镜第38页
            1.2.3 DNA提取第38页
            1.2.4 SSR及InDel标记检测第38-39页
            1.2.5 基因定位第39-40页
            1.2.6 目的区域基因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第40-43页
            1.2.7 转基因互补第43-45页
            1.2.8 多序列联配和分子进化树构建第45页
            1.2.9 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第45页
            1.2.10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5-46页
            1.2.11 亚细胞定位第46页
            1.2.12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第46-47页
            1.2.13 gra1/ylc1双突变体构建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63页
        2.1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ra1的表型特征第47-49页
        2.2 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稻突变体gra1的叶绿素含量比较第49-50页
        2.3 突变体gra1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第50-51页
        2.4 gra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第51-52页
        2.5 gra1候选基因鉴定第52-53页
        2.6 转基因互补验证第53-54页
        2.7 GRA1基因结构与蛋白结构域分析第54-55页
        2.8 GRA1蛋白的多序列联配与分子进化树分析第55-57页
        2.9 GRA1基因的时空表达第57-58页
        2.10 GRA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58页
        2.11 GRA1的DnaJ互作分析第58-59页
        2.12 不同温度下叶绿素合成基因qRT-PCR分析第59-61页
        2.13 gra1/ylc1双突变体分析第61-63页
    3 讨论第63-66页
        3.1 gra1是一个新的低温表达型叶色突变体第63页
        3.2 gra1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杂交稻育种中第63-64页
        3.3 gra1影响了叶绿体的发育而造成叶色表型第64-65页
        3.4 GRA1和YLC1基因的关系第65-66页
第三章 水稻黄化转绿基因GRC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第66-80页
    摘要第66-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1.1 实验材料第67页
        1.2 实验方法第67-68页
            1.2.1 叶绿素、类胡罗卜素和叶绿素前体含量测定第67页
            1.2.2 叶绿体透射电镜第67-68页
            1.2.3 基因定位第68页
            1.2.4 基因克隆第68页
            1.2.5 基因预测和序列分析第68页
            1.2.6 细胞定位第68页
            1.2.7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第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76页
        2.1 水稻黄化转绿突变体grc1的表型特征第68-69页
        2.2 grc1的叶绿素、类胡罗卜素和叶绿素前体含量分析第69-70页
        2.3 grc1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第70-71页
        2.4 grc1基因的初定位与精细定位第71-72页
        2.5 grc1基因定位区间的基因预测和序列分析第72-74页
        2.6 GRC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74-75页
        2.7 qRT-PCR分析第75-76页
    3 讨论第76-80页
        3.1 GRC1即为HO1基因第76页
        3.2 HO1基因的功能第76-77页
        3.3 GRC1基因突变影响了叶绿素合成基因的表达第77-78页
        3.4 grc1基因具有部分活性和功能第78-80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80-84页
    1 全文结论第80-82页
    2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6页
附录第96-10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抗堵塞滴头的研制
下一篇: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