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制度对于受助对象的压制性效应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个镇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10-11页 |
1.2.2 压制性效应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 第14-19页 |
1.4 研究设计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4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基于制度效率提升的低保管理监督机制 | 第23-29页 |
2.1 低保对象的筛选机制 | 第23-24页 |
2.1.1 资格筛选指导原则 | 第23页 |
2.1.2 资格认定标准及方法 | 第23-24页 |
2.2 低保制度的评估机制 | 第24-26页 |
2.2.1 申请办理程序 | 第24-25页 |
2.2.2 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及核对实施细则 | 第25-26页 |
2.3 低保制度的退出机制 | 第26-29页 |
2.3.1 定期审核 | 第26页 |
2.3.2 监督评议 | 第26-27页 |
2.3.3 惩罚机制 | 第27页 |
2.3.4 就业扶助 | 第27-28页 |
2.3.5 渐退鼓励 | 第28-29页 |
第3章 低保制度压制性效应的表现及其作用机制 | 第29-43页 |
3.1 规范认同:像“穷人”一样生活 | 第29-32页 |
3.1.1 规范认同的具体表现 | 第29-30页 |
3.1.2 规范认同的内在逻辑 | 第30-32页 |
3.2 秩序顺从和关系不平等 | 第32-36页 |
3.2.1 秩序顺从 | 第32-35页 |
3.2.2 身份压制和关系不平等 | 第35-36页 |
3.3 制度依赖:利益和风险权衡的结果 | 第36-39页 |
3.3.1 福利叠加效应 | 第36-38页 |
3.3.2 严格的退出机制 | 第38-39页 |
3.4 制度性社会排斥 | 第39-43页 |
3.4.1 瞄准机制偏差导致的社会排斥 | 第40-41页 |
3.4.2 低保享受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 第41-43页 |
第4章 低保制度压制性效应的后果 | 第43-49页 |
4.1 自我压制和弱势心理形塑 | 第43-44页 |
4.2 加重人力资本投资匮乏 | 第44-45页 |
4.3 社会支持系统更加脆弱 | 第45-47页 |
4.4 贫困阶层固化 | 第47-49页 |
第5章 缓解压制性效应的途径 | 第49-53页 |
5.1 消解现行低保制度框架内的贫困维系效应 | 第49-50页 |
5.2 提升相关群体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 | 第50-51页 |
5.3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低保救助制度优化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 第60-61页 |
附录2 | 第61-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