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贫困的再生产:城镇低保制度的救助效果研究--以上海市三林镇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9-22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缘起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0-17页
        1.2.1 贫困问题研究第10-12页
        1.2.2 反贫困对策研究第12-14页
        1.2.3 贫困理论综述第14-17页
    1.3 研究设计与思路第17-19页
        1.3.1 概念界定第17-18页
        1.3.2 研究框架与思路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2页
        1.4.1 资料来源访谈对象的选取第19页
        1.4.2 定性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3 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第2章 贫困的生产:城市贫困形成机制研究第22-35页
    2.1 经济贫困:城市贫困群体物质资本分析第22-25页
        2.1.1 致贫的经济原因第22-23页
        2.1.2 物质匮乏性贫困恶性循环过程第23-25页
    2.2 能力贫困:城市贫困群体人力资本分析第25-28页
        2.2.1 能力贫困:致贫的微观原因第25页
        2.2.2 人力资源匮乏性贫困循环实态第25-28页
    2.3 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城市贫困群体社会资本分析第28-31页
        2.3.1 社会资本的缺失:致贫的社会原因第28-29页
        2.3.2 社会资本缺乏性贫困恶性循环实态第29-31页
    2.4 精神贫困:城市贫困群体心理状况分析第31-33页
        2.4.1 心理贫困:致贫的心理原因第31-32页
        2.4.2 城市贫困群体精神贫困实态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制度性贫困陷阱:低保制度理念与设计的评析第35-45页
    3.1 低保制度救助理念评析第35-39页
        3.1.1 低保制度设计理念的转变:“工具性”到“保障性”目标定位第35-36页
        3.1.2 低保制度反贫理念:“扶贫”与“脱贫”的困境第36-38页
        3.1.3 低保制度设计原则:重“入保”轻“退保”第38-39页
    3.2 低保制度救助内容评析第39-44页
        3.2.1 低保资格认定:“准入”的漏洞与“主动贫困”第39-40页
        3.2.2 收入豁免政策:就业负激励与受助者理性行为第40-42页
        3.2.3 配套性救助政策:福利叠加效应与低保“身份化”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贫困的再生产:低保制度具体实施的评估研究第45-51页
    4.1 制度操作过程出现“机构性歧视”与新矛盾第45-46页
    4.2 制度实施过程中权利的弱化与转变第46-47页
    4.3 制度实施过程产生的心里成本第47-48页
    4.4 低保制度实施的意外效果:制度产生“符号意义”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基于积极反贫理念的低保制度优化路径第51-56页
    5.1 低保制度救助理念的转变第51-52页
        5.1.1 如何看待“救助依赖”第51-52页
        5.1.2 重新认识贫困:制度性贫困陷阱第52页
    5.2 低保制度救助方式的转变第52-54页
        5.2.1 建立受助者利益表达渠道第52-53页
        5.2.2 积极的救助方式:提高人力资本第53页
        5.2.3 健全低保制度分类救助第53-54页
    5.3 积极脱贫:救助与资本积累结合第54-56页
        5.3.1 资产建设:增权的脱贫措施第54-55页
        5.3.2 下一代教育投资:预防性脱贫措施第55-56页
第6章 结论与思考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反思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附录1第63-64页
附录2第64-66页
附录3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卷内备考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低保制度对于受助对象的压制性效应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个镇为例
下一篇:基于需要评估下的失地妇女就业保障研究--以杭州市GF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