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新城金矿床构造—蚀变—矿化网络结构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完成工作量和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1-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3-17页 |
| ·岩石建造 | 第14-16页 |
| ·变质建造 | 第14-15页 |
| ·岩浆建造 | 第15页 |
| ·沉积建造 | 第15-16页 |
| ·区域构造 | 第16-17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7-32页 |
| ·矿区地质 | 第18-21页 |
| ·地层 | 第18-19页 |
| ·岩浆岩 | 第19-20页 |
| ·构造 | 第20-21页 |
| ·矿体地质 | 第21-24页 |
| ·Ⅰ号矿体 | 第22-23页 |
| ·Ⅴ号矿体 | 第23-24页 |
| ·矿石特征 | 第24-30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24-29页 |
| ·矿石物质组成 | 第29-30页 |
| ·成矿期次 | 第30-32页 |
| 4 控矿构造系统 | 第32-50页 |
| ·控矿构造地质特征 | 第32-37页 |
| ·焦家主断裂带 | 第32-33页 |
| ·次级控矿断裂带 | 第33-36页 |
| ·节理及裂隙系统 | 第36-37页 |
| ·控矿构造变形世代 | 第37-45页 |
| ·成矿前韧性剪切活动 | 第37-38页 |
| ·成矿早期韧-脆性剪切活动 | 第38-40页 |
| ·成矿期压剪性构造活动 | 第40-42页 |
| ·成矿期张剪性构造活动 | 第42-44页 |
| ·成矿后张剪性构造活动 | 第44-45页 |
| ·控矿断裂构造型式 | 第45-50页 |
| ·断裂产状与矿化关系 | 第45-47页 |
| ·断裂构造型式的控矿作用 | 第47-49页 |
| ·裂隙构造型式的控矿作用 | 第49-50页 |
| 5 围岩蚀变特征 | 第50-82页 |
| ·蚀变类型及蚀变岩特征 | 第50-69页 |
| ·蚀变类型 | 第50-54页 |
| ·蚀变岩特征 | 第54-69页 |
| ·蚀变分带特征 | 第69-71页 |
| ·蚀变元素质量迁移 | 第71-82页 |
| ·质量平衡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71-73页 |
| ·元素质量迁移 | 第73-82页 |
| 6 矿化网络结构 | 第82-89页 |
| ·矿体空间结构 | 第82-83页 |
| ·矿化类型及空间结构 | 第83-86页 |
| ·矿化类型 | 第83-85页 |
| ·空间结构 | 第85-86页 |
| ·矿化网络形成机制 | 第86-89页 |
| 7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结构 | 第89-97页 |
| ·断裂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 | 第89-90页 |
| ·控矿构造与成矿元素分布关系 | 第90-92页 |
| ·构造-岩浆-成矿热事件演化序列 | 第92-95页 |
| ·成矿前 | 第92-93页 |
| ·成矿早期 | 第93页 |
| ·主成矿期 | 第93-95页 |
| ·成矿晚期 | 第95页 |
| ·成矿后 | 第95页 |
|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结构模式 | 第95-97页 |
| 8 结论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附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