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贝301区块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储层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储层沉积类型确定 | 第12页 |
·建立测井相模式,确定沉积微相类型 | 第12页 |
·沉积单元划分,厘定小层格架 | 第12-13页 |
·小层沉积相划分对比 | 第13页 |
·沉积相分布及单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 第13页 |
·落实原始油水界面,动静结合分析油水分布规律 | 第13页 |
·储层下步开发有利区分析及建议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 第15-17页 |
·主要成果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勘探开发概况 | 第17-24页 |
·区域地质特点 | 第17-18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区域地层与沉积背景 | 第18-21页 |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 | 第18-20页 |
·贝301 地区南二段地层特征 | 第20页 |
·贝301 区块总体沉积环境 | 第20-21页 |
·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与存在问题 | 第21-24页 |
·油田发现阶段(1995 年以前) | 第21页 |
·油田评价勘探阶段(1996~2000 年) | 第21-22页 |
·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阶段(2000~2003 年) | 第22页 |
·油田全面开发阶段(2003~2008 年) | 第22页 |
·加密开发阶段(2009~现今) | 第22-23页 |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3章 小层对比与构造特征 | 第24-36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4页 |
·主力油组小层划分 | 第24-27页 |
·主力油组小层划分方案 | 第25页 |
·典型井小层划分结果 | 第25-27页 |
·连井小层对比 | 第27-36页 |
·连井层序对比 | 第27-31页 |
·油组地层等厚图对比 | 第31-32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32-36页 |
第4章 沉积相带展布综合研究 | 第36-70页 |
·岩心描述与微相划分 | 第36-43页 |
·岩性颜色特征 | 第37页 |
·岩心沉积构造 | 第37-40页 |
·典型井岩心综合分析 | 第40-43页 |
·南屯组岩心特征总结 | 第43页 |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 第43-51页 |
·测井相识别方法 | 第43-49页 |
·测井相模板建立及沉积微相划分结果 | 第49-50页 |
·单井沉积微相典型井段分析 | 第50-51页 |
·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 | 第51-52页 |
·沉积背景 | 第51-52页 |
·物源分析 | 第52页 |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52-56页 |
·第一条对比剖面 | 第53-54页 |
·第二条对比剖面 | 第54-56页 |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 | 第56-68页 |
·平面沉积相研究思路 | 第56-57页 |
·具体方法与措施 | 第57-60页 |
·平面砂岩厚度与优势砂岩密度分布 | 第60-64页 |
·平面相展布特征 | 第64-68页 |
·沉积相模式与沉积演化规律 | 第68-70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68页 |
·沉积相演化规律 | 第68-70页 |
第5章 生产动态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 第70-83页 |
·油水界面的确定 | 第70-72页 |
·单井油水界面识别 | 第71-72页 |
·动态证据验证 | 第72页 |
·油水变化动态简要分析 | 第72-78页 |
·一油组油水动态分析 | 第75-76页 |
·二油组油水动态分析 | 第76-78页 |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8-80页 |
·砂岩电阻率平均值分布 | 第78-79页 |
·有利区带确定及开采建议 | 第79-80页 |
·有利区带预测结果与调整井布署 | 第80-8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