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1.1.1 电磁脉冲效应及研制电磁脉冲模拟器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电磁脉冲模拟器类型 | 第13-16页 |
1.1.3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 第16-18页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1.2.1 国外电磁脉冲模拟技术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2.2 国内电磁脉冲模拟技术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1.2.3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应用动态 | 第22-2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电磁脉冲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25-55页 |
2.1 电磁脉冲的产生 | 第25-39页 |
2.1.1 能量的储存 | 第25-28页 |
2.1.2 脉冲的产生 | 第28-30页 |
2.1.3 脉冲电流开关技术 | 第30-34页 |
2.1.4 气体开关放电的影响因素 | 第34-39页 |
2.2 电磁脉冲的传输 | 第39-45页 |
2.2.1 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2.2.2 电磁脉冲传输特性 | 第41-42页 |
2.2.3 同轴电缆 | 第42-44页 |
2.2.4 横电磁波小室 | 第44-45页 |
2.3 电磁脉冲的测量 | 第45-54页 |
2.3.1 脉冲电压的测量要求 | 第45-46页 |
2.3.2 电阻分压器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2.3.3 电阻分压器性能改善 | 第48-51页 |
2.3.4 测量误差分析 | 第51-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脉冲源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 第55-89页 |
3.1 高压直流电源设计 | 第55-68页 |
3.1.1 零压开关移相全桥变换器原理 | 第55-58页 |
3.1.2 倍压整流电路原理 | 第58-60页 |
3.1.3 主电路设计 | 第60-64页 |
3.1.4 控制电路设计 | 第64-68页 |
3.2 气体火花开关的设计 | 第68-78页 |
3.2.1 理论分析与仿真建模 | 第68-72页 |
3.2.2 开关结构设计 | 第72-77页 |
3.2.3 开关触发电路设计 | 第77-78页 |
3.3 脉冲分压器的设计 | 第78-80页 |
3.3.1 分压比的确定 | 第78-79页 |
3.3.2 补偿效果分析 | 第79-80页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7页 |
3.4.1 脉冲源静态特性测试 | 第81-85页 |
3.4.2 脉冲源触发特性测试 | 第85-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横电磁波小室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89-121页 |
4.1 横电磁波小室设计 | 第89-99页 |
4.1.1 小室阻抗计算 | 第90-93页 |
4.1.2 小室结构设计 | 第93-96页 |
4.1.3 斧型过渡块设计 | 第96-97页 |
4.1.4 接头部分 | 第97-98页 |
4.1.5 负载设计 | 第98-99页 |
4.1.6 其他设计 | 第99页 |
4.2 小室支撑的优化设计 | 第99-103页 |
4.2.1 不同形状支撑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2.2 不同半径半圆柱支撑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2.3 不同弧度圆弧截面支撑的影响 | 第102页 |
4.2.4 不同材料对驻波比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2.5 试验测试 | 第103页 |
4.3 小室中电场的分布 | 第103-115页 |
4.3.1 电磁场有限积分算法 | 第103-108页 |
4.3.2 小室仿真建模 | 第108-109页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5页 |
4.4 被测物对小室特性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4.5 试验测试 | 第118-12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五章 电磁脉冲水稻纹枯菌杀灭效果研究 | 第121-13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6页 |
5.1.1 材料 | 第122-123页 |
5.1.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123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123-126页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26-12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29页 |
5.4 PEF水稻纹枯菌灭杀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129-131页 |
5.4.1 电崩解 | 第129-130页 |
5.4.2 电穿孔 | 第130-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2-134页 |
6.2 主要创新内容 | 第134页 |
6.3 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