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6页 |
ABSTRACT | 第16-22页 |
前言 | 第24-26页 |
文献综述 | 第26-64页 |
第一章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8-55页 |
1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8-33页 |
1.1 调节免疫 | 第28-30页 |
1.2 抗病毒 | 第30-31页 |
1.3 抗肿瘤 | 第31页 |
1.4 抗衰老 | 第31页 |
1.5 抗凝血 | 第31-32页 |
1.6 降血糖 | 第32页 |
1.7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32页 |
1.8 抗过氧化及抗疲劳 | 第32-33页 |
1.9 其他活性 | 第33页 |
2 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第33-42页 |
2.1 多糖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 多糖的纯化 | 第34-36页 |
2.3 多糖测定 | 第36-42页 |
3 硫酸化多糖 | 第42-47页 |
3.1 硫酸多糖的来源 | 第42-43页 |
3.2 硫酸化多糖的分析与鉴定 | 第43-44页 |
3.3 硫酸化多糖的构效关系 | 第44-45页 |
3.4 硫酸化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第二章 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55-64页 |
1 黑木耳多糖的组成 | 第55-56页 |
2 黑木耳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56-59页 |
2.1 抗肿瘤 | 第56页 |
2.2 调节免疫功能 | 第56-57页 |
2.3 降血脂 | 第57页 |
2.4 抗血栓 | 第57-58页 |
2.5 抗衰老 | 第58页 |
2.6 降血糖 | 第58页 |
2.7 抗辐射和抗突变作用 | 第58页 |
2.9 其他 | 第58-59页 |
3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第59-60页 |
4 硫酸化修饰对黑木耳多糖活性的影响 | 第60页 |
5 展望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试验研究 | 第64-151页 |
第三章 硫酸化黑木耳多糖的制备 | 第66-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1.1 试剂和仪器 | 第66-67页 |
1.2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 第67-68页 |
1.3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第68页 |
1.4 多糖的鉴定 | 第68-69页 |
2 结果 | 第69-72页 |
2.1 粗多糖得率 | 第69页 |
2.2 去蛋白结果 | 第69-70页 |
2.3 DEAE SEPHADEX A-25柱层析 | 第70页 |
2.4 黑木耳多糖SEPHADEX G-200柱层析的洗脱曲线 | 第70-71页 |
2.5 硫酸化多糖的取代度和糖含量 | 第71页 |
2.6 硫酸化多糖的红外光谱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3.1 三种脱蛋白方法结果比较 | 第72-73页 |
3.2 柱层析对多糖纯化的影响 | 第73页 |
3.3 硫酸化多糖的鉴别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四章 硫酸化黑木耳多糖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 第77-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77-78页 |
1.2 新城疫病毒 | 第78页 |
1.3 试剂与仪器 | 第78-79页 |
1.4 硫酸化多糖对CEF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79页 |
1.5 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79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2 结果 | 第80-83页 |
2.1 各多糖对CEF的安全浓度 | 第80页 |
2.2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80-81页 |
2.3 后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81-82页 |
2.4 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3.1 先加多糖时两种硫酸化多糖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83-84页 |
3.2 后加多糖时两种硫酸化多糖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84页 |
3.3 多糖和病毒混合感作后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硫酸化黑木耳多糖体外增强免疫活性的测定 | 第87-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87页 |
1.2 试剂 | 第87-8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88页 |
1.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88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2 结果 | 第88-90页 |
2.1 多糖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8-89页 |
2.2 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90-91页 |
3.2 硫酸化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硫酸化黑木耳多糖体内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 第94-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9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4-95页 |
1.3 ND病毒 | 第95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95页 |
1.5 测定指标 | 第95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95-96页 |
2 结果 | 第96-97页 |
2.1 各多糖组的临床疗效 | 第96页 |
2.2 各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页 |
3.1 sAAPs和sAAP对ND疗效的影响 | 第97页 |
3.2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攻毒后血清抗体的影响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硫酸化黑木耳多糖体内增强免疫活性的测定 | 第100-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00页 |
1.2 试剂 | 第100-10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01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01页 |
1.5 血清HI抗体效价测定 | 第101-102页 |
1.6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102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102页 |
2 结果 | 第102-103页 |
2.1 血清ND-HI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102页 |
2.2 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4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2 硫酸化多糖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八章 十种硫酸化多糖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107-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08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108页 |
1.3 试剂 | 第108页 |
1.4 多糖对CEF安全浓度测定 | 第108-109页 |
1.5 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109页 |
2 结果 | 第109-114页 |
2.1 各多糖对CEF的生长和安全浓度 | 第109-110页 |
2.2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0-111页 |
2.3 后加多糖后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1-113页 |
2.4 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5页 |
3.1 十种硫酸化多糖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3.2 十种硫酸化多糖抗病毒作用的比较 | 第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九章 十种硫酸化多糖体外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第118-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20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18-11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19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19页 |
1.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119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119-120页 |
2 结果 | 第120-122页 |
2.1 多糖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2.2 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21-122页 |
3 讨论 | 第122-123页 |
3.1 硫酸化多糖单独刺激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3.2 硫酸化多糖协同PHA刺激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十章 六种硫酸化多糖体内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126-1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27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2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26-127页 |
1.3 ND病毒 | 第127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27页 |
1.5 测定指标 | 第127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127页 |
2 结果 | 第127-129页 |
2.1 各多糖组的临床疗效 | 第127-128页 |
2.2 各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 | 第128-129页 |
3 讨论 | 第129-130页 |
3.1 六种硫酸化多糖对ND疗效的影响 | 第129页 |
3.2 六种硫酸化多糖对攻毒后血清抗体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第十一章 六种硫酸化多糖体内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第134-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4-136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34页 |
1.2 新城疫疫苗 | 第134-135页 |
1.3 试剂与仪器 | 第135页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135页 |
1.5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135-136页 |
1.6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136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136页 |
2 结果 | 第136-138页 |
2.1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136-137页 |
2.2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37-138页 |
3 讨论 | 第138-139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3.2 硫酸化多糖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第十二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43-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3-145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14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43-14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44页 |
1.4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 | 第144页 |
1.5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144页 |
1.6 反转录(RT) | 第144-145页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第145页 |
1.8 REAL-TIME PCR测定 | 第145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145页 |
2 结果 | 第145-147页 |
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45-146页 |
2.2 各组IFN-γ MRNA表达的变化 | 第146-147页 |
3. 讨论 | 第147-148页 |
3.1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IFN-γ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147页 |
3.2 硫酸化多糖剂量对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兽医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全文结论 | 第151-15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