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桥水电站坝体稳定性及其监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试验设计方案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理论分析 | 第16-2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2.1.1 气温 | 第16页 |
2.1.2 降雨量 | 第16页 |
2.1.3 库水位 | 第16-17页 |
2.1.4 库水温 | 第17页 |
2.2 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2.1 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因素 | 第17-18页 |
2.2.2 极限平衡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大坝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20-28页 |
3.1 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方案 | 第20-24页 |
3.1.1 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3.1.2 模型参数 | 第22-23页 |
3.1.3 计算方案 | 第23-24页 |
3.2 模型计算结果图 | 第24-27页 |
3.3 结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坝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28-31页 |
4.1 巡视检查 | 第28页 |
4.2 环境量监测 | 第28页 |
4.3 外部变形监测网 | 第28页 |
4.4 变形监测 | 第28-29页 |
4.5 渗流监测 | 第29页 |
4.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施工组织及现场监测 | 第31-70页 |
5.1 项目施工组织机构 | 第31页 |
5.2 质量保证体系 | 第31-33页 |
5.2.1 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第31-33页 |
5.2.2 执行的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 | 第33页 |
5.3 仪器埋设 | 第33-43页 |
5.3.1 坝体水准基点和水准测点 | 第33-34页 |
5.3.2 正垂线系统 | 第34-35页 |
5.3.3 倒垂线系统 | 第35-38页 |
5.3.4 垂线坐标仪安装 | 第38页 |
5.3.5 真空激光准直位移测量系统 | 第38-41页 |
5.3.6 多点位移计 | 第41-42页 |
5.3.7 基岩变形计 | 第42-43页 |
5.3.8 测斜管 | 第43页 |
5.4 施工期观测 | 第43-47页 |
5.4.1 工作流程 | 第43-44页 |
5.4.2 工作程序 | 第44页 |
5.4.3 基准值选择 | 第44-46页 |
5.4.4 观测频次 | 第46-47页 |
5.5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及反馈 | 第47-49页 |
5.5.1 工作流程 | 第47-49页 |
5.6 监测项目 | 第49页 |
5.7 枢纽区外部变形监测网 | 第49-50页 |
5.7.1 平面位移监测网 | 第49-50页 |
5.7.2 垂直位移监测网 | 第50页 |
5.8 环境量监测 | 第50页 |
5.8.1 坝前水温 | 第50页 |
5.8.2 气象 | 第50页 |
5.9 大坝及坝基 | 第50-63页 |
5.9.1 重点监测坝段 | 第50-51页 |
5.9.2 变形监测 | 第51-57页 |
5.9.3 渗流监测 | 第57-58页 |
5.9.4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 第58-62页 |
5.9.5 地震反应监测 | 第62页 |
5.9.6 水力学监测 | 第62-63页 |
5.10 大坝及坝基监测体系 | 第63-64页 |
5.10.1 变形监测体系 | 第63-64页 |
5.10.2 渗流监测体系 | 第64页 |
5.10.3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体系 | 第64页 |
5.10.4 地震反应监测体系 | 第64页 |
5.11 外部变形监测控制网复测成果 | 第64-70页 |
5.11.1 平面位移监测控制网复测成果 | 第64-66页 |
5.11.2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复测成果 | 第66-68页 |
5.11.3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现场实例(大坝及坝基监测) | 第70-114页 |
6.1 变形 | 第70-92页 |
6.1.1 水平位移 | 第70-77页 |
6.1.2 垂直位移 | 第77-82页 |
6.1.3 基础变形 | 第82-92页 |
6.2 渗流 | 第92-99页 |
6.2.1 坝基扬压力监测 | 第92-93页 |
6.2.2 坝体渗流监测 | 第93-96页 |
6.2.3 渗流量监测 | 第96-97页 |
6.2.4 绕坝渗流监测 | 第97-99页 |
6.3 大坝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 第99-114页 |
6.3.1 坝体坝基温度监测 | 第99-106页 |
6.3.2 坝体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 | 第106-114页 |
第七章 监测成果分析 | 第114-123页 |
7.1 大坝监测工程施工自检评价 | 第114-115页 |
7.1.1 监测工程施工质量评价 | 第114页 |
7.1.2 观测及监测资料整编分析反馈 | 第114-115页 |
7.2 典型坝段稳定性监测值回归分析 | 第115-117页 |
7.3 大坝安全监测工程成果总体评价 | 第117-123页 |
7.3.1 大坝及坝基变形 | 第117-119页 |
7.3.2 坝体及坝基扬压力渗流 | 第119-120页 |
7.3.3 大坝及坝基应力应变 | 第120-121页 |
7.3.4 坝体及坝基温度 | 第121-12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8.1 结论 | 第123页 |
8.2 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9-130页 |
附图 | 第130-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