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水稻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1.1 水稻矮缩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9-10页 |
1.1.2 水稻矮缩病的病原及其分类地位 | 第10-11页 |
1.1.3 RDV的病毒粒体结构 | 第11-12页 |
1.1.4 RDV基因组组分及各组分功能 | 第12页 |
1.1.5 RDV与其传播介体及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 | 第12-13页 |
1.2 病毒在介体内复制和运输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供试毒源和虫源 | 第18页 |
2.1.2 供试菌株及病毒相关抗体 | 第18页 |
2.1.3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5页 |
2.2.1 大田捕捉电光叶蝉的带毒率检测 | 第18-20页 |
2.2.1.1 虫体总R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1.2 PCR方法检测电光叶蝉带毒率 | 第19-20页 |
2.2.2 电光叶蝉细胞系的维持 | 第20页 |
2.2.2.1 电光叶蝉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20页 |
2.2.2.2 应用于实验的细胞培养 | 第20页 |
2.2.3 RDV粗提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2.4 RDV侵染电光叶蝉细胞 | 第20-21页 |
2.2.5 RDV Pns6、Pns10与Pns12基因序列对应的dsRNA合成 | 第21页 |
2.2.5.1 水稻矮缩病病叶总RNA的提取 | 第21页 |
2.2.5.2 加载T7启动子特异引物的合成 | 第21页 |
2.2.5.3 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序列 | 第21页 |
2.2.5.4 PCR产物转录合成dsRNA | 第21页 |
2.2.6 体外合成的dsRNA干扰RDV对电光叶蝉细胞的侵染 | 第21-22页 |
2.2.6.1 体外合成的dsRNA处理电光叶蝉单层细胞 | 第21-22页 |
2.2.6.2 RDV侵染dsRNA处理后的单层细胞 | 第22页 |
2.2.6.3 体外合成的dsRNA处理培养瓶内的电光叶蝉细胞 | 第22页 |
2.2.7 RDV侵染后的电光叶蝉细胞内总ds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2-23页 |
2.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23-24页 |
2.2.9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DV在电光叶蝉细胞内诱导表达的蛋白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3.1 大田捕捉电光叶蝉的带毒率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3.2 电光叶蝉的细胞培养 | 第26-28页 |
3.2.1 电光叶蝉的培养细胞 | 第26页 |
3.2.2 电光叶蝉细胞生长曲线 | 第26-28页 |
3.3 免疫荧光检测RDV、Pns6、Pns10及Pns12在电光叶蝉培养细胞内的定位 | 第28-31页 |
3.4 dsRNA的体外合成 | 第31页 |
3.5 dsPns6与dsPns12的转染对RDV侵染电光叶蝉细胞及viroplasms形成的影响 | 第31-34页 |
3.6 dsPns10转染对RDV侵染电光叶蝉细胞及Pns10小管表达的影响 | 第34-38页 |
3.6.1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 | 第34页 |
3.6.2 用提纯病毒dsRNA的方法检测 | 第34-36页 |
3.6.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DV在dsPns10处理的细胞内诱导产生的蛋白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4.1 介体电光叶蝉的选择与细胞培养 | 第38-39页 |
4.2 RDV对电光叶蝉培养细胞的侵染 | 第39-40页 |
4.3 RNAi对病毒侵染细胞的影响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页 |